幼儿园听评课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赵鹏
平阴县教育和体育局
听评课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效能关乎教研质量与教育实践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听评课活动易流于形式化与浅表化,难以触及教育本质与师幼互动的核心。本研究结合教育实践,提出“研、品、读、思”四位一体的有效策略体系,旨在构建一个从课前深度准备、课中敏锐感知、课后理性分析到持续反思升华的完整闭环,为幼儿园教研活动注入深度与活力。
一、 研:深潜课前,锚定观察焦点
“研”是保障听评课有效性的根本,强调评课者在课前进行有目的、有深度的研究与准备,避免盲目进入课堂。
1. 研究活动背景、目标及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执教教师选择特定活动的依据,是基于幼儿的兴趣点、发展需求抑或课程推进的需要;其蕴含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清晰把握活动在认知、技能、情感与社会性等维度的具体目标。评课者需考量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是否具备具体性、可观察性与可达成性;明确活动所属领域的核心要点,为后续观察分析提供专业支撑。
2. 研究幼儿现状、发展及班级整体特点:了解幼儿的普遍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常规习惯及群体氛围。关注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存在特殊发展需求或典型行为表现的个别幼儿,思考教师预设的支持策略。掌握幼儿在此活动内容上已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储备,分析活动设计是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上。
3. 研究执教教师特点及教学风格:了解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语言特点及互动模式。探究教师本次活动的重点尝试或希望解决的困惑,以助于评课者聚焦观察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反馈。
4. 研究工具与聚焦点:依据研究内容与评课目的,设计或选择适宜的观察记录工具,如轶事记录表、时间取样表、检核表等。若重点关注师幼互动质量,可预设观察“教师敏感性”、“积极氛围”、“语言刺激”等维度,提炼出 1-3 个本次听评课最核心、需深入探究的问题或观察维度。
二、品:沉浸课中,体悟教育本质
“品”强调评课者以开放、沉浸的心态进入活动现场,调动感官与教育直觉,敏锐捕捉课堂的“气息”与“脉搏”。
1. 品“氛围”:感受活动空间整体的情绪基调,是轻松愉悦、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抑或紧张、压抑或散漫无序;师幼之间、幼幼之间是否流露出自然、积极的情绪连接;观察幼儿是否敢于表达想法、尝试挑战性任务、不惧犯错;教师是否营造了接纳、尊重的环境;体验文化气息,感受环境中是否渗透着美感、秩序感、探究精神或特定文化元素。
2. 品“互动”:聚焦师幼互动质量为核心。细致观察教师敏感性,是否及时、准确地察觉并回应幼儿的情绪、需求和兴趣信号。关注尊重与自主,是否尊重幼儿的想法与选择;是否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表达与决策空间。关注语言沟通,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抑或指令性、封闭性;是否积极倾听、有效回应并适时拓展幼儿思维。细致观察教育支持,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提供的支持是否适时、适度;是直接告知答案,抑或通过提问、提供材料、示范策略等方式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细致观察幼幼互动活力,幼儿之间是否积极的交流、合作、协商、分享、互助甚至辩论;互动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深度交流。
3. 品“生成”:善于捕捉蕴含教育价值的“契机”。观察教师如何识别、判断并回应,是忽略、简单处理,抑或敏锐捕捉并灵活转化为新的学习点;幼儿是否真正投入;其眼神、表情、肢体动作、语言交流流露是专注、好奇、兴奋、困惑,抑或游离;哪些环节、材料或教师言行最能激发幼儿深度参与。
4. 品“节奏”与“流畅度”: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拖沓或仓促感;是否符合幼儿注意力与活动特点;环节转换是否自然、流畅、高效;是否运用有效过渡策略;是否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与混乱。
“品”要求评课者暂时搁置预设框架,用心感受、用情体悟,捕捉难以量化却至关重要的教育现场细节与微妙之处。
三、读:解构课后,洞见教育行为
“读”是在课后,基于“研”的聚焦点和“品”的丰富感知,对观察记录进行系统、理性的梳理、解读与分析,旨在“解码”教育行为背后的意义。
1. 梳理事实依据:整理课堂观察记录,确保描述客观、具体,涵盖关键行为、语言及情境等信息,避免主观臆断及模糊表述。将观察现象按预设维度或活动中涌现的关键主题进行归类。
2. 深度解读现象:运用儿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维果茨基)、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学前教育各领域核心经验及《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阐释观察现象。探究教师教育行为与幼儿学习行为,围绕课前确定的观察焦点进行重点分析。
3. 评估目标达成度:对照预设活动目标,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哪些目标达成度高;哪些目标达成度低或未达成;分析潜在原因。
4. 提炼优势与亮点:基于观察与分析,客观、具体地指出执教教师展现的教育智慧、专业技能及活动成功之处(如巧妙的环境创设、有效的提问策略、对生成性问题的精彩处理等)。
5. 诊断挑战与问题:明确指出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不足或值得商榷之处(如关键环节时间不足致幼儿探索不充分、封闭式提问限制思维、材料投放未能满足不同水平需求等)。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避免简单归因。
“读”是从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的关键步骤,要求评课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与分析能力,透过现象洞察本质,为后续的“思”提供扎实的论据基础。
四、思:升华实践,赋能专业成长
“思”是“研、品、读”的最终归宿与升华,旨在促进评课者与执教者双方通过对话与反思,将观察分析成果转化为实践改进与专业成长的动力。
1. 评课中的“对话思辨”给予执教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阐述设计意图、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所遇困惑及活动的自我评价。评课者基于“读”的成果与执教者展开平等、开放、建设性的对话,重点探讨“为何如此”及“如何优化”,而非简单评判优劣。针对诊断出的挑战与问题,共同探讨多种可能的改进策略或替代方案。鼓励执教者提出己见,评课者提供参考建议,引导双方反思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儿童观。
2. 评课后的“持续反思”:执教者结合评课反馈与自我反思,将共识性建议或启发具体落实于后续教育实践中,思考如何在类似情境或不同活动中迁移应用。评课者反思本次评课过程,观察是否客观全面;分析是否深入到位;建议是否切合实际且具操作性;与执教者沟通是否有效;获得了哪些关于幼儿学习与教师成长的新认识;总结本次听评课中发现的具普遍价值的经验或需警惕的问题,分享于更广泛的教师群体,惠及园所教研。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利于精准诊断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决策、凝聚专业共识;有利于激励教师精进教学艺术,助力教师间教学相长、技艺交流 、经验分享,提升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终切实促进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