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智能配送方案优化研究

作者

李智婷 陈传辉 颜雁

钦州市乡村振兴信息中心 535000

引言

在农村电商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的当下,“最后一公里”配送已然成为限制其实现质量提升与效率增长的关键因素。目前,农村配送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成本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信息化出现断层等情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消费体验以及农产品上市的效率。

一、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配送基础设施现状

当下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基础设施存在明显不足,大多数偏远乡村缺少标准化的配送站点,现有的站点大多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或者是依靠小卖部、村邮点兼职运营,无法满足货物存储、分拣以及保鲜等需求。农村道路的等级相对较低,部分村路在遇到恶劣自然天气时容易出现泥泞、塌陷的情况,致使配送车辆通行遭遇困难,无法及时将货物向外运输。冷链设施的覆盖范围不够,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远远高于城市的水平。

(二)配送成本与效率问题

农村配送存在成本高且效率低的状况,农村居住较为分散,单户配送距离较远,平均配送半径达到城市的 3 至 5 倍,使得单位配送成本比城市高出不少[1]。比如某县域农村地区每单配送成本大概在8 至12 元,而城市每单仅需 3 至 5 元,农村订单密度较低,日均单量不到城市社区的十分之一,配送车辆空载率大多时候超过 40% ,大大增加了成本。在效率方面,受道路条件以及地址标识不清晰的影响,农村订单平均配送时效为 2 至 3 天,部分偏远地区甚至需要 5 天以上,远远低于城市“当日达”“次日达”的标准,极大地限制了用户体验。

(三)配送服务质量问题

农村配送服务质量有着较为突出的不足之处,配送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欠佳,大多是当地村民兼职从事此项工作,他们缺少系统的培训,服务意识较为淡薄,有时会出现货物随意摆放、签收不规范等情况。货物损坏、丢失的现象频繁发生,因为农村配送环节缺少全程监控,部分易碎品以及精密仪器在运输过程中会因颠簸而受到损害,投诉率比城市高出 60% 以上。末端服务的灵活性不够,多数农村站点只在固定的时段营业,难以契合村民由于农忙等因素而产生的错峰取件需求,使得“二次配送”的比例有所上升,对服务口碑造成影响。

(四)配送信息化水平问题

农村配送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对服务升级形成了制约,大多数村级站点没有接入统一的物流管理系统,依旧依靠手工记账以及电话沟通等传统方式,这样容易出现订单信息错漏、库存管理混乱等状况,物流追踪功能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消费者很难实时查询货物的位置,维权存在较大难度。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在山区、丘陵地带,4G覆盖率不足,5G 还没有普及,这致使电子面单打印、扫码签收等数字化操作经常受到妨碍,信息化断层让物流企业难以精确调配运力,也无法凭借数据分析来优化配送路线,对农村物流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制约[2]。

二、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智能配送方案优化策略

(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策略

基础设施建设要构建“县—乡—村”三级智能网络体系,在县级层面,应当建设标准化的物流枢纽,配备智能分拣设备以及低温仓储系统,乡镇则依托现有的站点升级成为区域分拨中心,引入无人仓技术实现货物自动归类,村级站点推广 “多站合一” 的模式,整合快递、商超以及农资服务,配备智能取件柜以及光伏供电系统。道路方面,重点在于升级村主干道,铺设防滑路面并且加装智能路况监测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时预警道路隐患,冷链设施可以采用分布式布局,在生鲜主产区部署移动冷库,借助GPS 定位实现动态调度。

(二)成本与效率优化策略

成本控制可借助“智能拼单 + 共享运力”来实现,开发专门针对农村的物流算法,依据订单密度自动规划出循环配送路线,把同区域的订单合并成“社区团单”,推广新能源配送车以及共享货运平台,鼓励农户、村集体参与闲置车辆的共享,使空载率降低到 15% 以下,效率提升要构建“前置仓 + 网格化配送”模式,在乡镇设置前置仓来储备高频商品,结合无人机、无人车完成偏远地区“点到点”的配送。借助大数据分析预测农产品上市周期,提前调配运力,把配送时效压缩在 48小时之内。

(三)服务质量优化策略

服务要实现升级就需要构建专业化的配送团队,开展“持证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智能设备操作以及农产品保鲜等技能,经过考核合格的人员会被纳入县域物流人才库,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的目的,在包装上面粘贴 RFID 标签,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可查看运输轨迹以及温湿度记录。针对农忙的时间段,推出“弹性服务”机制,借助APP 预约配送时间,配备移动服务车提供在田间地头取件和派件的服务,建立智能客服系统以及快速理赔通道,利用 AI 识别货物破损的图像,实现24 小时内完成定损赔付,把投诉处理的时效缩短到8 小时。

(四)信息化水平提升策略

信息化建设要打造“全域覆盖”的数字网络,联合通信运营商在偏远地区设置 5G 基站以及卫星定位终端,以此保证网络覆盖率可达到95% 以上,推广“一站式”物流管理平台,把订单处理、库存管理以及路径规划功能整合起来,让村级站点借助小程序完成相关操作,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界面,配备语音导航功能,降低村民使用的难度。建立农村物流数据中心,实时收集配送量、损耗率等指标,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出最优配送方案,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结语:

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智能配送优化属于系统工程范畴,需要对基础设施、成本效率、服务质量以及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本文所提出的三级智能网络、共享运力、专业团队以及数字平台等一系列策略,可为突破农村配送所面临的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推动技术落地实施以及多方协同合作,借助动态调整方案来适应农村发展出现的新需求,最终实现农村物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曹雯 , 姜方桃 , 江春卉 , 等 . 基于数字化供应链农村电商物流优化改进策略 [J]. 价值工程 ,2025,44(07):52-54.

[2] 吴菲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优化 [J]. 广东经济 ,2024,(2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