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融合于乡村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之艾草凉粉制作研究
唐赛花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金子岩侗族苗族乡金子岩初级中学 418317
一、引言
乡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与生活的脱节、学生学习实践少的情况,“神农本草园”在本县却是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特殊优势。中草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将中草药实践活动渗入到乡村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去认知学习课本知识,同样也可以培养其文化自信。
艾草(Artemisia argyi)在本地分布广泛,是农民熟知的中草药,常用于驱蚊、调理身体等,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以艾草凉粉制作为实践活动,既能串联“植物器官”“细胞成分”等生物课本知识,又能结合本地乡土文化(如端午挂艾草、艾草食疗),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知识中去”的教学目标。
二、乡村初中生物教学中艾草凉粉实践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生命观念
掌握植物艾草的认识(包括茎、叶形态结构特征),植物艾草的光合作用储存有机物的过程,掌握植物艾草中叶绿素类物质的存在和植物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艾草处理步骤(焯水加小苏打保色),运用对比思维推测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碱性环境对叶绿素的保护作用)。
3、科学探究与实践
小组合作完成艾草凉粉制作,在实践中观察艾草颜色、质地变化,
尝试调整变量(如白凉粉用量),分析对成品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4、社会责任
了解艾草在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中的应用,体会乡村自然资源的价值,增强对本土中草药文化的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 材料与工具:利用本地便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神农本草园”,在田间采摘新鲜艾草;准备工具(榨汁机、煮锅、搅拌勺、纱布、瓷盆)及白凉粉、冰糖、盐、小苏打等。
2. 知识铺垫:结合生活经验,提问“家里老人为什么用艾草煮水?”“端午节前后挂艾草?”,引出艾草的药用价值与成分;通过课本图片对比艾草与其他植物的叶、茎结构,复习植物器官知识。
三、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以乡村初中八年级为例)
(一)野外观察:认识艾草的“生物身份”
带领学生到本地“神农本草园”观察艾草,分组完成任务:记录艾草的株高、叶形、叶脉类型,对照课本判断其属于双子叶植物;
触摸叶片感受绒毛,讨论“绒毛可能的作用”,联系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闻艾草气味,推测“气味物质藏在细胞的哪个结构中”,为后续成分提取做铺垫。
(二)动手制作:从艾草到凉粉的“知识转化”
1. 处理艾草:选取新鲜艾草嫩叶,洗净,烧水,加入少许盐和小苏打,将艾草下锅焯水 1~2min ,取出,迅速放入凉水中浸泡,待艾草晾凉后取出,挤干水分。
讨论焯水的目的(去除苦味)。
2. 榨取艾草汁:将处理好的艾草放入榨汁机中,加入适量清水,榨汁后用滤网过滤,得到细腻的艾草汁。
比较过滤前后的液体状态,讨论“过滤的作用”。
3. 调配凉粉液:取适量白凉粉,用少量凉的艾草汁将白凉粉搅
拌均匀,使其完全溶解,避免出现结块。
搅拌时观察“粉末消失”现象,联系“分子在不断运动”。
4. 熬煮成凉粉:将剩余艾草汁放入煮锅中,加适量冰糖,大火烧开,小火慢慢倒入白凉粉液至锅中,用搅拌勺不停地搅拌,以防粘锅和结块,继续熬煮 5~10min 至凉粉液黏稠,表面生成大量气泡。
引导学生观察“液体冒泡 $$ 变粘稠 $$ 沸腾”的过程,解释“加热促进白凉粉(多糖)溶解,形成胶体溶液”。
5. 定型:将熬制好的凉粉倒入冷却容器中,将容器稍微来回晃动一下,使表面光滑,放在阴凉处自然冷却(或放入冰箱),待凉粉自然定型后可食用。
观察“粘稠液体变成固体块状”,结合课本知识说明“胶体遇冷发生聚沉,形成凝胶”
切块后加红糖水品尝,讨论“艾草的苦味与什么成分有关”(如黄酮类物质),延伸其“祛湿”的药用功效。
(三)交流总结:联结知识与生活
1. 各小组展示成品,汇报实验记录。
2. 讨论:“如果煮制时火候过大,凉粉会出现什么问题?”
3. 总结:将制作步骤与生物知识串联,如“处理艾草 $$ 细胞结构破坏 $$ 成分释放→加工优化 $$ 成品”。
4. 乡土应用:艾草在农村的其他用途(如端午节前后门前挂艾草、晒干后点燃驱蚊、泡脚驱寒),强化“身边植物即教材”的认知。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活动成效
1. 激发学习兴趣:乡村学生对实践过程热情高涨, 80% 的学生表示“原来生物知识就在身边”,课后能主动观察其他中草药的结构。
2. 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学生能熟练用“细胞液”“胶体”等术语解释凉粉制作现象,如“艾草汁的绿色来自液泡里的色素”。
3. 增强文化认同:通过了解艾草在农村端午习俗、民间疗法中的应用,学生更珍视本土中草药资源。
(二)反思与改进
1. 不足:乡村初中实验设备有限,难以精确检测艾草有效成分;部分学生对“胶体”等抽象概念理解仍需强化。
2. 改进:开发乡土资源做活动,如做薄荷糖、金银花水,生成“草本系列体验课”;运用数学知识做对比实验,如“艾草不同用量对凉粉颜色和口感的对比”,培养科学精神。
五、结论
艾草凉粉的制作是一次乡村初中生物教学的“乡土化”的成功尝试,利用乡村随手可取的艾草资源,整合植物学、中草药知识、学生生活经验,使生物学科更生活化,使农村学生体验到了乡村资源的科技价值和文化底蕴。下一步要继续挖掘乡村的中草药资源,开发更多与生活结合的活动,使生物教学真正地回归乡土,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吴艳萍.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乡土课程资源营业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2]李宁,唐宁.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22(22):4.
[3] 李慧宁. 中草药文化融入中学生物教学途径研究[A]. 凯里学院学报 , 2023(4):112-1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5] 王芳玲 . 艾草栽培技术 [ 期刊 ]. 农村农业农民 ,2022(2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