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数字化转型研究
高巍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4201031995XXXX4414
通信工程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工程项目呈现规模大、周期紧、协调复杂等特点,对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现场管理中仍存在信息滞后、管理粗放、效率偏低等问题,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水平。面对智能化技术的快速渗透,推动施工现场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通信工程行业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
一、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的基本特点
通信工程施工通常涉及基站建设、传输线路铺设、机房改造、光缆敷设、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多个环节,具有工序复杂、技术标准严格、施工环境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 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项目中,涉及的设备类型繁多,包括基站天线、光纤、综合布线系统、传输设备、射频系统等。这些设备对安装精度、电磁环境、传输质量有较高要求 [1]。此外,通信工程常伴随城市地下空间、山区、海上平台等复杂施工环境,增加了施工组织与现场管理的难度。
(二)传统施工现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部分通信工程仍采用传统人工作业与经验式管理,存在信息传递滞后、数据依赖纸质或非标准化渠道,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影响管理效率与决策速度。同时,施工质量、进度与安全主要依靠人工巡检,缺少实时数据支撑,问题发现滞后,整改效率低。现场管理信息孤岛突出,设计、采购、施工、监理协同效率不高,易导致物资错配与资源浪费。此外,质量与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尤其在高空、隧道、电磁辐射等复杂环境下,隐患难以及时预警,安全风险较大。
(三)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通信工程规模扩大与技术复杂度提升,项目通常涉及多方协作、供应链管理与跨区域作业,协调难度加大,亟需智能化决策工具支持。同时,确保高质量、高效率与安全生产的平衡愈发困难,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兼顾。部分施工单位数字化意识薄弱,信息化基础与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应用水平不均,制约了整体管理效能的提升。
二、智能化背景下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
(一)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5G 网络具备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优势,可实现现场高清视频回传、远程操控与数据实时传输;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传感器、RFID 标签、GPS 定位等设备,实时监控施工现场人员、设备与物资状态;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源数据汇聚与智能分析;人工智能(AI)技术则在安全隐患识别、施工方案优化、设备故障预测等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此外,BIM(建筑信息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为施工现场提供三维可视化模型与动态仿真环境,可在施工前进行方案模拟、碰撞检测与施工路径优化,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二)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框架
数字化转型应构建“数据采集—传输整合—智能分析—信息反馈”四层架构。通过智能传感设备、无人机、视频监控、智能安全帽与人员定位终端,实时获取现场人员、设备与环境数据。借助 5G 专网与物联网平台,实现高效、低延迟数据传输,并通过云平台整合各类信息,保障数据完整性与实时性[2]。依托大数据、AI 与BIM 系统,开展进度、质量、安全与资源智能分析,辅助管理决策与风险预警。最终,通过 APP、智能看板、数字孪生系统等,实时可视化展示信息,提升多方协同与现场管理效率。
(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管理路径
在施工进度管理方面,应用智能排程系统结合 BIM 模型,动态比对计划与实际进度,借助无人机与 3D 扫描技术实时掌握现场情况,优化施工路径,减少返工与资源浪费。质量管理通过光缆 OTDR 测试仪、射频检测系统等设备,实现关键工序在线监测,数据自动上传,结合AI 图像识别,提升缺陷检测的效率与准确率。安全管理依托智能安全帽、可穿戴设备、环境传感系统与 AI 视频分析,实时监测人员状态与现场安全,精准预警高危作业风险。物资与设备管理方面,通过 RFID 与物联网系统实现全过程跟踪,结合设备状态监测与大数据分析,优化运维计划,提升设备利用率与可靠性。
(四)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以某省级 5G 通信网络基站项目为例,施工现场部署了 5G 专网、智能安全帽、视频监控系统与BIM 平台,形成了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体系。项目采用智能排程系统,施工效率提升 15% ;引入 AI 图像识别进行设备安装检测,缺陷发现率提升至 95% ;实时环境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 30% 。另一个案例是在城市核心区进行光缆敷设,应用无人机航测与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准确掌握地下空间布局,施工方案多次仿真优化,确保施工过程中未发生地下设施破坏事件,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三、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实施策略与发展建议
(一)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措施
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路径与阶段性成果,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推动施工单位、设计院、设备厂商、运营商等多方协同配合,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其次,需健全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接口、平台架构与信息安全要求,打破系统壁垒,解决信息孤岛与系统兼容问题,保障各类智能设备与平台的稳定运行。最后,强化人员培训,提升管理层与操作人员的数字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推动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与技术手段同步升级,确保转型措施真正落地见效。
(二)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创新
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管理模式同步变革。需加快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动 BIM、GIS、数字孪生、AI 分析、大数据平台等多项技术协同应用,构建智能化、数据驱动的管理平台,提升施工全流程的智能决策与动态管控水平 [3]。同时,要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打破数据壁垒与部门界限,促进设计、采购、施工、监理、运维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实现从项目策划、设计到建设、运维的一体化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效率、施工质量与资源利用水平。
(三)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将向更智能、更自动化方向发展,借助 AI实现风险预测、方案优化与自主决策,推动施工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形成基于历史数据的智能管理模型,提升管理预测性与科学性。未来,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协同发展将成为施工管理新常态,推动行业整体水平迈向高质量、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总结:
智能化背景下,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工程效率、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必然趋势。通过系统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有效解决现场管理中的信息滞后、协同效率低、质量安全管控难等问题。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优化,构建高效、智能、协同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助力通信工程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志锋 . 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物料管理要点 [J]. 中国新通信 ,2021,23(22):18- 20.
[2] 张笑涵 . 基于物联网的 5G 通信工程技术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02):7- 9.
[3] 杨梅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通信智能化中的运用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15):29-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