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形到文心:文化自信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构建
罗晓洁
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211200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形、义、音中蕴含着千年文明的密码。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路径。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简体字的笔画,汉字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文化史,教师需通过多元策略,引导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触摸文化脉络、涵养民族自信。
一、解析字形密码,追溯文化基因
汉字的构形原理是连接字形与文化的天然纽带。象形字如 “日”“月”,以简练线条勾勒天地万物,展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敬畏;会意字如 “孝”“信”,通过部件组合传递伦理观念,暗藏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学中可采用“字形溯源法”,通过对比甲骨文、金文、小篆与楷书的演变轨迹,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例如教学 “礼” 字时,可展示其甲骨文形态 —— 上部为 “玉”,下部为 “曲”(祭祀器具),揭示古人以玉祭祀的礼仪传统,进而延伸至现代礼仪文化;讲解 “龙” 字时,结合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介绍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构形规律,更能让他们在字形演变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同时,可结合汉字中的文化符号开展专题教学。如“福”“寿” 等字的吉祥寓意,“年”“节” 等字承载的民俗文化,通过汉字与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的关联,让学生认识到汉字是文化传承的 “活化石”。
二、创设文化情境,构建意义联结
识字教学不应局限于字形记忆,而需在文化语境中建立字与义、义与情的联结。教师可通过创设历史场景、还原生活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深化对汉字的理解。
在教学 “家” 字时,可构建 “古人生活场景”:展示 “家”的甲骨文 - 上部为 “宀”(房屋),下部为 “豕”(猪),说明在农耕社会中,猪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 “家” 的文化内涵。结合传统家族观念、家风家训等内容,让学生理解 “家” 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元。
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文化场景也是有效手段。教学 “书”字时,通过动画演示竹简、毛笔、宣纸的演变过程,配合《论语》《史记》等经典的成书故事,让学生感受汉字载体的变迁与中华文化的绵延。组织 “汉字文化角”,展示与汉字相关的文物图片、书法作品,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三、设计多元活动,深化文化认同
通过实践活动将识字教学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增强文化自信。开展 “汉字寻根” 实践活动时,可系统构建探究框架:低年级学生通过绘制姓氏树状图,梳理家族姓氏演变脉络;中高年级学生则利用《说文解字》《甲骨文字诂林》等典籍,结合考古纪录片与博物馆线上资源,撰写姓氏溯源报告。例如,在研究 “张” 字时,引入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青铜弩机文物,直观展现 “张” 字本义为 “使弓弦绷紧” 的制造工艺;解析 “李” 字时,结合河姆渡遗址碳化稻谷遗存,讲述先民从采集到种植的文明跃迁,理解汉字与社会分工的历史关联。
举办 “汉字文化展演” 时,可设计阶梯式艺术创作体系。在象形字肢体表演环节,低年级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
“日”“月” 等单字造型,中高年级学生则将多个象形字串联成动态故事场景;剧本创作方面,鼓励学生查阅《二十四孝》《左传》等典籍,将 “孝” 字拆分为 “老” 与 “子”的字形结构,创作出 “黄香温席” 的沉浸式戏剧。同时引入数字化手段,运用动画软件制作汉字演变动态图,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变化融入舞台背景,让学生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中体会汉字的文化张力。
跨学科融合需构建系统的课程群。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数轴呈现 “一” 至 “十” 的数字汉字演变,结合良渚文化刻符陶罐实物图,解析数字与原始计数方式的关系;美术课开展 “甲骨文创意拓印” 活动,学生在宣纸拓片上添加现代元素进行二次创作;音乐课编排多声部汉字童谣合唱,将《声律启蒙》改编为阿卡贝拉形式,配合手势舞强化记忆。通过多学科视角,让学生发现汉字文化的多元价值,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四、融入价值引领,涵养文心素养
识字教学的高阶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汉字工具性的同时,内化文化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需挖掘汉字中的价值观念,实现文化自信与品格培养的统一。
解析 “仁”“义”“礼” 等字时,构建古今对话的阐释体系。讲解 “仁” 字时,不仅拆解 “人”“二” 的结构,更引入《论语》“樊迟问仁” 的对话场景,结合 “时代楷模” 张桂梅帮助山区女孩求学的事迹,说明关爱精神的时代传承;解析 “义” 字时,追溯其甲骨文字形 “戈” 与 “羊”的组合,既讲述古代祭祀中的礼仪规范,又联系 “感动中国”人物王继才守岛 32 年的事迹,阐释 “义” 在当代社会的责任担当。通过这些汉字,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要义。
结合现代社会诠释汉字的时代意义时,建立传统文化与当代议题的联结网络。教学 “和” 字,可对比敦煌莫高窟220 窟《西方净土变》的和谐画面与杭州 G20 峰会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理念,说明 “和而不同” 文化智慧在全球治理中的应用;讲解 “创” 字,以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 3D 复原技术、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工程为例,展现 “革故鼎新” 传统如何推动现代科技突破。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过时的符号,而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泉。
五、结束语
汉字教学是文化自信教育的基础工程。从字形解析到文化体验,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教师需构建多层次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既 “识其形”,更 “悟其魂”。当学生能从 “木” 字想到万里长城的夯土立柱,从 “火”字感受到文明起源的温度,文化自信便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具有文化认同与时代精神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张德昕 . 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22):58- 60.
[2] 浩星辰.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11):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