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的本土化开发策略研究

作者

陈超

浮梁县储田学校 333418

摘要:在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当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中的科学实验环节至关重要。然而,乡村小学普遍面临科学实验资源短缺的困境,资金不足、设备匮乏、专业师资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课后服务科学实验的有效开展。本土化开发科学实验资源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途径。利用乡村本土的自然资源,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目前关于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本土化开发与利用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旨在探索适合乡村小学的科学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为提升乡村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本土化开发

当前乡村小学在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导致学校难以购置充足且先进的科学实验设备和材料。另一方面,乡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科学实验指导教师,使得科学实验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但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如广袤田野里的动植物等,这些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若能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验的重要素材。本土化开发科学实验资源,不仅能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亲近自然,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当前乡村小学在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备材料匮乏

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有限,这使得乡村小学在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建设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学校难以拨出足够的资金用于购置科学实验设备和材料。许多乡村小学的实验设备陈旧老化,甚至部分学校连基本的实验仪器都不齐全,无法满足新课标下科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在材料方面,由于资金短缺,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符合实验要求的材料。一些实验因缺乏关键材料而无法正常开展,学生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难以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也制约了乡村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指导缺失

乡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是课后服务科学实验活动开展的另一大困境。由于乡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的科学实验指导教师。现有的科学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科学课程教学,还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精力分散,难以专注于科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创新。而且,部分科学教师并非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科学实验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验设计、操作指导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导致科学实验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甚至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问题。专业指导教师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验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二、新课标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的本土化开发策略

(一)挖掘本土资源,搭建低成本课后服务实验体系

乡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宝藏。为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备材料匮乏的问题,可结合乡村自然环境,构建以本土材料为核心的课后服务实验资源库。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学校可组织师生定期开展 “自然探索日” 活动,深入田野、山林收集农作物秸秆、石子、树叶、泥土等常见材料。以农作物秸秆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 “秸秆的力学承重实验”,通过搭建简易结构,探究不同编织方式对承重能力的影响;利用收集的树叶,开展植物标本制作与分类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形态结构差异。对于生活废弃物,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塑料瓶改造成 “水火箭”,通过气压原理实验感受物理魅力;用易拉罐制作简易太阳能灶,观察热能转化过程。为系统化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学校可组织骨干教师与科学教研员共同开发 “乡村特色实验手册”。手册按年级和学科分类,详细记录每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所需材料、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及教学建议。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 “树叶拼贴画中的色彩混合实验”,中高年级开展 “自制生态瓶的物质循环观察”,确保课后服务科学实验既有趣味性又具教育性,在节省资金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科学探究兴趣。

(二)多渠道培育师资,提升课后服务科学实验指导水平

为改善乡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指导缺失的困境,学校可以采用 “内培外引” 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科学实验的指导水平。

1.校内培训方面,学校可制定年度科学实验教学专项培训计划,每学期安排 4 - 6 次集中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城市优质学校的科学骨干教师,通过线上直播授课、线下工作坊等形式,向教师传授实验设计、课堂组织与安全管理技巧。例如,开展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科学实验创新设计” 专题培训,指导教师将生活现象转化为实验课题同时,鼓励教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国大学 MOOC 等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科学实验相关知识,每学期要求教师完成不少于 20 学时的线上课程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进行校内分享。

2.在校外资源引入上,积极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协会及农技站建立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志愿者服务协议,邀请大学生、科研人员每月2 - 3次于课后服务时段到校,开展趣味科学实验,如带领学生用黏土制作昆虫模型,通过连接简单电路观察灯泡发光。与科技协会、农技站合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每学期开展2 - 3次科普讲座,并指导特色实验,像用透明杯子和豆子观察种子发芽,让学生利用自然材料搭建微型农田模型,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科学实验资源的本土化开发与利用意义深远。深挖乡村本土资源,将自然万物、生活废弃物等转化为实验素材,引入校外力量丰富教学形式,为乡村孩子打开科学探索之门,激发其好奇心与创造力。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城乡交流,有力保障实验教学质量。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本土化资源开发,优化教学策略,定能让乡村小学课后科学实验绽放光彩,助力乡村学子在科学世界里茁壮成长,推动乡村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满英.落实"双减",做好服务——小学科学小实验在课后服务中的实践研究[J].家庭教育研究, 2022(9):131-133.

[2] 徐磊,严文明,崔璐.多元主体协同开发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科学素养类课程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 2024(2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