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推进与实施
崔雯
四会市第二幼儿园526200
一、班本课程的特点
(一)基于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教育活动应围绕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展开。以《玩转西游》为例,课程最初的灵感源于幼儿在美工区对《西游记》角色的自发讨论,孩子们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充满好奇,纷纷表达自己的喜爱与疑问。教师敏锐捕捉到这一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逐步深化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在语言表达、创造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具有动态生成性
班本课程的魅力在于其灵活性和生成性。课程内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幼儿兴趣的延伸和学习进度的推进不断调整。例如,在《玩转西游》的初期阶段,教师围绕“喜爱的西游人物”设计了调查、讲述、讨论、绘画等活动;随着课程的深入,幼儿的兴趣逐渐从人物转向了法宝。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变化,顺势设计了“鉴宝大会”活动,孩子们在“鉴宝大会”中分享对风火轮、玉净瓶等法宝的见解,不仅激发了想象力,还培养了探索精神。这种动态调整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班本课程的生成性特点。
二、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班本课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明确的目标、适切的内容以及可行的保障措施。以下以《玩转西游》为例,具体分析其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育目标
班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玩转西游》中,教师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设定了具体目标:
1. 知识拓展:通过《玩转西游》课程活动,幼儿能够深入了解《西游记》经典故事,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技能培养:借助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手工制作等活动,锻炼幼儿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3. 情感熏陶:借助故事人物与情节,引导幼儿体验积极情感,促进情感价值观形成。
这些目标的设定,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玩转西游》班本课程活动目标预设

(二)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需紧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在《玩转西游》中,教师从以下两方面确保了内容的适切性:
1. 内容选择:选取《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情节简单、趣味性强的章节,便于幼儿理解。同时,融入生活元素,如用穿越火线模拟“勇闯盘丝洞”、在彩虹伞上体验“唐僧打坐”等,既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又拉近了幼儿与故事的距离。
2. 实施策略:采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创意美术等多元教学手段,兼顾个别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支持与挑战。

(三)可行性的保障
为确保班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需提前做好资源调研和环境创设工作。《玩转西游》在实施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
1. 资源调研:
(1)户外场地:幼儿园广阔的户外场地是我们开展户外探险与角色扮演的天然舞台。我们可以模拟《西游记》中的经典场景,如“勇闯盘丝洞”、“蟠桃大会”等,利用攀爬架、滑梯、穿越火线等设施进行改造和装饰,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户外环境中体验西游记的奇幻冒险。
(2)阅读资源:幼儿园图书馆内有丰硕的西游记相关书本是孩子们认识故事背景、人物性情的首要媒介。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西游记相关书籍、观看动画片,共同探讨故事中的道理与智慧,增进亲子关系。
(3)网络资源:在严格控制用眼时间的前提下,我们筛选了央视动画《西游记》、“凯叔讲故事”等优质资源。并设计互动游戏,如“法宝连连看”,以趣味化的方式巩固幼儿的认知。
2. 环境创设
在《玩转西游》主题课程实施中,我们精心打造了沉浸式的西游学习环境。通过设置主题墙,运用鲜艳色彩和生动形象,将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经典场景以手绘、剪纸、立体造型等多元形式呈现。主题墙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孩子们学习成果的互动空间:定期更新他们的手工作品、绘画创作和学习感悟,让每一面墙都诉说着孩子们对西游故事的独特理解。这种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童趣的环境创设,成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使整个教室化身为一个充满魔力的西游世界。
3. 区域创设
(1)读写区:在读写区创设“西游图书馆”,精选《三打白骨精》等适龄绘本,配以耳机和故事音频,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通过《我认识的字》任务卡,引导幼儿在趣味中识字。定期开展绘本精读和角色扮演活动,深化理解。午休时播放西游故事音频,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感受经典魅力。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阅读模式,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2)表演区:表演区被打造为一个充满创意的梦幻舞台,投放了精心设计的角色服装:素雅的唐僧僧袍、飘逸的观音大袖衫,以及安全有趣的悟空金箍棒和八戒钉耙。特别配置的音乐扩声器播放着《猴哥》《白龙马》等经典西游歌曲,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孩子们的表演热情。这个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空间,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验西游文化,充分激发他们的表演天赋和创造力。
(3)美工区:在美工区这个创意天地里,孩子们用轻土捏出栩栩如生的西游角色:慈眉善目的唐僧、神气活现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他们化身小小设计师,用碎布为角色缝制特色服饰,用颜料笔绘制华丽的发冠。卡纸和棍子在巧手下变成神奇的芭蕉扇,挥舞间仿佛拥有法力。孩子们还制作了西游人物书签,并创编新故事,让经典在童趣中焕发新生。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展现着他们对西游世界的独特理解。
(4)构建区:孩子们化身为小小建筑师,用积木、纸箱等材料搭建了一条生动的西天取经路线。从长安城到灵山,他们精心规划地形,用创意呈现高山、河流等场景。面对搭建中的挑战,如稳固山峰、模拟河流,孩子们积极讨论、尝试解决方案。他们在细节中融入巧思,比如山上建寺庙、河边设竹林。完成后的取经路线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凝聚了他们的合作与智慧,成为一段难忘的成长记忆。
4. 动态调整
(1)关注学习反馈:教师需敏锐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通过日常互动、作品分析等方式,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处,并据此调整课程内容。
(2)灵活调整教学:根据幼儿的反馈,对兴趣浓厚的主题进行拓展,对理解困难的内容简化处理,同时创新活动形式,如将故事与科学实验结合,以保持课程的吸引力。
四、结语
班本课程的成功实施,既依赖于教师的敏锐观察和灵活调整,也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和环境创设。通过《玩转西游》的实践,幼儿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均得到了全面发展。未来,教师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班本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其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班本课程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而教师的创造力与幼儿的主动性,正是这种可能性的源泉。
作者简介:崔雯,女,汉,1993 年12 月。
研究方向: 班本课程动态生成机制、区域环境创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