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学科思维培育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作者

孙勇斌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许村中学 333208

引言

初中化学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 ,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科学素养。“性质活泼的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 不仅涉及氧气的基本性质 , 更是学生初步建立化学思维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实施 , 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 培养他们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学科思维培育的核心价值

1.1 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化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为核心素养,其中“科学思维”直接指向学科思维的培育,是学生从“学化学”到“用化学”的关键能力跃迁。

1.2 破解“高分低能”的有效路径

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记忆、轻思维训练”的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应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育学科思维能让学生超越碎片化知识,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3 奠基终身发展的思维根基

初中阶段是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化学学科思维的启蒙与训练,能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系统、创新的思维习惯,为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理科学习,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底层思维基础。

2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2.1 教学目标设计不全面

因材施教是当下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而目前部分化学教师的教学存在教条化问题,不仅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且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导致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2. 教学目标“工具化”

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化学方程式背诵、实验步骤记忆等知识层面,忽视“通过知识教学培育思维”的深层目标。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仅要求学生记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而未引导其通过实验数据推理“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错失证据推理思维训练的契机。

2.3 思维培育“碎片化”

缺乏对学科思维发展脉络的整体设计,不同课时的思维训练点零散孤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培育体系。如“宏观—微观”思维在“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本质”等章节均需渗透,但部分教师未有意识地关联不同内容,导致学生难以构建系统化的思维框架。

3 指向学科思维培育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3.1 重构教学目标:建立“知识—思维”双维目标体系

(1)显性化思维培育目标:在课时计划中明确标注思维训练点,例如:

教学内容:“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

知识目标:能描述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维目标:通过“实验现象→气体成分推理→水的元素组成结论”的过程,培养证据推理思维;从“宏观水的分解→微观水分子破裂”的分析,强化“宏观—微观”结合思维。

(2)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根据初中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到“抽

象逻辑”的过渡特点,分阶段设计思维培育重点:

入门阶段(绪言—上册):以“宏观现象观察—微观模型感知”为主,初步建立“符号表征”意识(如认识化学式的意义);

进阶阶段(下册):侧重“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如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学会用实验证据归纳反应规律,构建金属反应的认知模型。

3.2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 是提升学生化学认知的有效方法。在进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时 ,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应用 , 如讨论医院为什么使用高纯度的氧气 , 或焊接过程中氧气的作用等。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 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氧气应用实例 ,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 通过实际观察和思考 ,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学知识, 还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3.3 优化评价体系:构建“过程—结果”双向评价机制(1)课堂评价:聚焦思维路径采用“思维导向”提问与反馈,例如:

当学生回答“如何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时,追问:“你想到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基于这两种气体的什么性质?这个方法的推理逻辑是什么?”(引导外显证据推理思维)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评价重点从“是否正确”转向“思维是否严谨”(如“是否考虑了控制变量?是否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

(2)学业评价:增设思维型试题设计“思维展示类”试题,例如:

题目:某同学发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但放置一段时间后红色褪去。请你提出两种可能的原因,并说明你推理的依据。

评分要点:

能从“物质性质变化”(如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导致溶液碱性减弱)或“酚酞特性”(如溶液温度变化影响酚酞显色范围)等角度提出假设(体现创新思维);

能结合化学知识阐述假设的推理逻辑(体现证据推理思维)。

降低“记忆型”试题比例,增加“需要运用学科思维分析的真实情境题”(如化工生产流程分析、实验方案改进等),占比不低于 40% 。

结语

学科思维是学生智慧的源泉,也是落实“智育”的重要途径。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主要采用单向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化学思维的拓展和延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带来更加充实的实践体验,在满足学生化学思维培养需求的同时,助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彭芬 . 打造科学的化学思维课堂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J].家长,2023(4):130-132.

[2] 邓玮 . 新课标导向下初中化学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J].学周刊,2024(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