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探讨
宋丽颖
江苏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 211700
引言:
所谓研究性学习,其指的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新”背景下,于高中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合理选择研究课题
“三新”背景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具有探究价值、难度适中、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课题。选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具备可操作性。并且课题应与教材知识点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1]。
举例来讲,在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细胞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章节中,教材已然提供了验证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基础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拓展为“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这一开放性课题,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内容扩充,而是将单一变量的验证性实验升级为多因素的探究性研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体验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与此同时,这一课题又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合理选择研究课题,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精心设计研究过程
当学生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但这种引导应当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2]。
仍以“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开展研究:首先,学生要明确研究目标,即探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然后,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接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假设,如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速率越高等。随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设备,确定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控制变量,如保持温度、湿度等其他环境因素不变,只改变光照强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实验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如此精心设计的研究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参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有效开展成果展示与评价
基于“三新”理念的指引,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乃是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实验报告会、学术论坛、科普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要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结果,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开阔研究视野,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譬如,在学生完成“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的课题研究后,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报告会,让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学生要用 PPT 或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并回答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环节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指出学生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空间。与此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其他小组的研究给予评价和建议。如此多元化评价,能够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结语:
总体而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更是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的实践过程。借助合理选择研究课题、精心设计研究过程、有效开展成果展示与评价,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探究情境中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继续探索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支持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江林 . 探索“ 三新” 背景下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J]. 科学咨询 ,2025,(08):150- 153.
[2] 梁正龙 . 基于“ 三新” 背景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J]. 亚太教育 ,2025,(02):28- 31.
[3] 温家平 .“ 三新” 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4,(05):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