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岗课赛证”融通下《产品设计》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张锐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当前制造业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提出了复合型能力要求。传统教学方式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轴,难以适应企业用人标准动态变化,必须推动教育理念到实施路径的系统性调整。作为对接产业需求的新型培养框架,“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将职业场景技能要求嵌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实践能力有机联动,结合竞赛认证活动构建能力提升闭环。分析产品设计课程改革实践,梳理课程重构逻辑与实施路径,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一、聚焦岗位需求驱动,实现课程内容精准对接

当前企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呈现动态精细化特征,《产品设计》课程建设需立足行业动向,将岗位能力模型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衔接。教师团队通过定期走访合作企业,在调研生产项目过程中提炼关键能力指标,例如用户需求分析能力、跨部门协作意识、三维建模软件实操水平等要素,这些发现都为教学大纲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1]。

同步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案例资源库,结合市场新兴领域与智能技术应用场景设计课堂任务,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又有助于其直观认知企业工作流程。在实践环节设置方面,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项目评审,通过模拟真实产品开发流程,让学生在团队协作、方案迭代过程中深化对岗位规范的理解,逐步培养复杂问题处置能力。所以,将岗位能力要素逐层分解并融入课程模块,正是实现“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

二、重构核心知识体系,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传统产品设计教学常面临课堂内容和现实需求脱节、知识点分散不成体系等问题,引入产教融合模式后,教师开始重新梳理知识脉络。具体实施时需把握不同阶段教学重点:针对低年级着重夯实形状设计基础与颜色搭配技巧,随着学习深入逐步融入材料选择、生产流程优化、用户行为分析等综合内容,形成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路径。例如大二学生侧重掌握常见工艺参数设置,毕业班则需同步考虑市场定位与服务创新维度。

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理论讲解 + 实案拆解”双轨模式,优先选用本土创新品牌或新锐设计团队的真实案例,指导学生从产品迭代历程中提取设计方法论 [2]。特别在跨学科融合环节,可组织学生围绕智能设计工具应用、数据图表可视化呈现、人机交互体验优化等前沿议题展开专题研讨,通过观点碰撞激发自主学习意愿。实践环节设置需突破传统技能训练框架,除保留必要的手工模型制作、三维建模等基础项目外,新增虚拟模型搭建、方案快速优化、创意头脑风暴、小组汇报演练等实训模块。

三、多渠道搭建竞赛平台,激活创新创业潜能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求,“岗课赛证”模式将各类专业赛事作为切入点,着重培养优秀创新能力。在《产品设计》课程实践中,建立“课堂备赛- 赛事练兵 - 成果转化”三级体系:日常教学融入赛事标准,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等权威赛事;通过组队合作、项目申报、现场答辩等环节,学生能在实践中提升项目管理、资源协调、时间规划及沟通抗压等综合能力。

为强化激励机制,可将参赛表现纳入课程评价维度,并将优秀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具体实施时可采取双向互动策略:邀请获奖校友或企业专家担任客座导师,定期开展经验分享;同时开放竞赛实训空间,让更多学生接触完整研发流程。对具备市场前景的作品,还可对接创业孵化资源,形成创意培育到商业转化的良性循环。

四、多维评价机制落地,实现过程性成长反馈

传统考核模式往往将重心放在期末作品呈现与考试分数上,较难全面反映学生真实能力提升过程。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依托“岗课赛证”融合理念,构建覆盖教学全周期的动态评估框架。在具体实施层面,建立课堂表现记录卡与项目成长档案相结合的方式,从草图构思到模型制作每个关键阶段都设置师生互动反馈节点。日常教学中尝试将周记反思、小组互评与教师诊断进行有机整合,当发现学生遇到创意瓶颈或技术难点时,及时安排针对性辅导 [3]。特别是在企业真实项目导入环节,创新采用任务分解量化机制,把设计流程拆解为市场调研、概念提案、三维建模等具体模块,每两周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会,邀请企业导师参与现场评审并提出优化。

为强化实践导向,特别设置职业认证与学科竞赛双轨激励机制。对于获得 Adobe 国际认证或入围省级以上工业设计赛事的学生,其成果可按比例折算进课程总评成绩,部分优质项目成果还可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支撑材料。这种弹性化评价方式既保留了考核的规范维度,又为不同特质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空间,尤其在创意表达与工艺实现两个维度形成差异化培养路径。从实际教学反馈来看,多元过程性评估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持续改进意识,使教与学的互动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五、强化产教协同联动,推进校企资源共享共赢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产品设计》课程因其突出的实践属性,正逐步从院校单一主导转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为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改革,重点打通校企资源对接通道——通过搭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库、设立定向培养班级、引入企业导师驻校授课等方式,将生产一线技术标准引入日常教学。例如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产品创新实验室,既能共享设备资源,又能让学生接触真实项目案例。

构建可持续合作机制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以三年为周期签订框架协议,每季度组织校企联席座谈,共同制定适应行业动态的课程更新方案。教学实践中可尝试双导师负责制,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同时邀请工程师进校开展项目制工作坊,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格局。评估环节宜采用过程性跟踪方式,通过企业反馈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使培养方案更贴近岗位实际需求。当毕业生参与过企业新品研发全流程,其作品集自然具备市场竞争力,就业选择空间随之拓宽。不同区域产业特征存在差异,长三角地区可侧重智能家居设计方向,成渝经济圈则可聚焦装备制造领域,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业需求与教育创新深度互动的当下,将岗位标准、课程体系、技能竞赛与职业认证进行有机融通的课程改革,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方向。具体来看,《产品设计》课程通过对接行业前沿动态重构知识框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环节,同时搭建赛事训练平台强化学生实操能力,这种多维联动的培养模式已显现出阶段性成果。在物联网技术快速迭代的产业环境中,如何动态更新课程模块以适应智能设计工具的应用需求;针对各地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如何建立弹性化教学标准实现分类指导;特别是在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之间,怎样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协同发展,这些问题的破解仍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洋 .“ 岗课赛证” 融通下《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6):224- 227.

[2] 孙姿姣 , 李阳辉 , 罗芳 . 基于“ 岗课赛证” 融通的“ 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J]. 大学 ,2024,(S2):67- 69.

[3] 廖春蓝 .“ 岗课赛证” 融通的“ 产品机构设计与制作” 课程改革与实践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39):69- 72.

在职人员 : 张锐(1988- )女,汉族 ,山东泰安市人,职务 : 教师,职称 : 讲师,学历 : 硕士研究生,工业设计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