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台国际传播“走出去”路径探索

作者

袁芳

西安广播电视台 陕西西安 710061

一、以国际盛会为契机 城市台参与国际传播报道

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作为东道主城市的地方传媒集团,在转载、精编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重要稿件的基础上,主动作为、精心策划,强势出击。我们整合原点新闻app、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长安号微信公众号以及外宣平台等新媒体资源,打造中亚峰会报道“1+N”的新媒体矩阵与 24小时不间断的峰会信息服务传播体系。凭借多“屏”共振的全媒体传播效应,有效扩大了峰会影响力,为报道营造了良好的平台渠道和传播环境。

以“脑洞大开、拼原创、拼创意”为导向,我们以“一种海报”“五个专题”“系列短视频”的组合报道方式,对峰会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可谓亮点纷呈。

视觉吸睛:设计“丝路长安”系列读图海报,以简洁直观的“关键词”形式,串联推送峰会相关报道;

专题深耕:在新媒体平台原点新闻APP 开设《丝路长安》、《中亚时间》、《峰会聚焦》、《长安丝路行》、《这里是西安》五大专题。峰会期间累计发稿657 篇,点击量破千万;

短视频爆发:推出《丝路历史》、《文艺长安》、《打开长安文化地标》系列作品获学习强国、澎湃新闻转载,浏览量1200 多万,《中国—中亚峰会倒计时 西安准备好了》短视频全网传播量突破2000 万。联动央视制作的《早安一起看中国—西安篇》短视频,获总台全网推送;

平台联动: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上线峰会专题,设多栏目发稿 273 篇,51 篇被中宣部总平台采用,13 篇入选总平台专题, 48 篇浏览量超十万,6 篇超百万,总浏览量逾3100 万。

微信公众号“长安号”推出《跨越历史 连接未来 西安准备好了!》等系列原创图文稿件及视频;海外主流平台(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 、TikTok) 精 准推送西安首开中亚五国航班、国宴“陕西味道”、传统艺术展览及 12 种语言介绍 biangbiang 面,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了西安的海外知名度,更以“西安故事”传递了“中国智慧”。

二、发挥线下优势 借助“ 外眼” “ 外嘴” 讲好西安故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地处中国内陆的西安加速迈向国际化。交通网络日益通达,城市环境持续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在这里安居乐业。将镜头对准他们,记录外籍友人在西安的生活点滴与对城市的热爱。

作为重要的宣传载体,首档双语专题节目《DISCOVERXI\`AN》特设“新发现”板块,以外国人的视角沉浸式解读从传统节气到非遗技艺的文化魅力。而线下活动更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2022 年起举办的“走读西安”主题沙龙,首站便走进大唐芙蓉园,来自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美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外籍友人通过沉浸式的互动演出感知盛唐风采,在飞花令中“引经据典”,亲身体验大唐文人的风雅韵致。这些活跃在教育、商贸、艺术领域的国际友人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而西安的开放包容

更让不同文明的交流愈发紧密。

线下体验不止于城市,更延伸至乡村。外国朋友们还走进了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大家提起竹笼采摘葡萄、动手制作“biangbiang 面”、体验鄠邑农民画创作、剪纸等非遗文化项目,感受不一样的乡村生活,在秦岭脚下聆听小提琴悠扬旋律,品尝关中特色美食,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国际艺术村落打造畅所欲言。这场深度体验不仅让他们更立体地认识西安,更以文化为桥,促进了中外理解和共鸣,让大家在交流中激发对城市的爱,关注西安的发展,与西安共同成长。

如今在外国朋友的眼中提到西安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美食、厚重的历史文化,他们选择来到西安创业经营着自己的餐馆、咖啡馆、文化公司,有机会与政府部门的代表交流,提出诉求解决问题。他们从事教育、科技行业,他们参与感受着数字技术对生活的改变。西安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平台,走得多了、看得多了,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志同道合的外国朋友们共同创建新媒体账号,通过拍摄视频展示西安的历史与人文、时尚与现代、包容与多元、创新与活力,让世界更了解西安。

三、地方媒体“ 走出去” 道路的现实思考

当下的中国媒体日益开放,交流对象和受众突破传统边界,结构更加多元。改革开放 47 年来,东南沿海城市双语节目形态丰富,异彩纷呈,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传承交流因语言障碍未得到有效的宣传与推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周秦汉唐的灿烂文明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数印记,要让本土文化借“一带一路”走向世界,需要构建国际化传播体系:一方面,以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和双语表达,打造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作品,另一方面强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得中西文化、精通多语种,又深谙国际传播规律的专业力量,破解语言障碍与跨文化传播难题。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中国本土,不可以为了国际化而滥用双语,必须遵循新闻原则,符合大众传播规律,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要洋为中用,面对文化冲突或是文化融合时坚持存异求同的原则,一切传播活动要有助于宣传中国形象,提高中国媒体的竞争力和抗衡力。以遵循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参考文献:

《新时代加强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史宝银 中国日报社 2019 年 6 月 23 日

《讲好中国地方故事 拓宽国际传播路径》李富根、李东《对外传播》2019 年 4 月 11 日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袁芳,女1986 年3 月 民族 : 满族 籍贯 :山东 青州 最高学历: 学士双学位 职称: 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 对外传播 邮编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