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就业心理适应的朋辈帮扶辅导模式探讨

作者

张硕

皖西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定位迷茫、求职焦虑、极度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朋辈帮扶辅导模式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力。因此,高校要认识到朋辈帮扶辅导模式的优势,合理组建朋辈帮扶团队,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他们的适应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步入社会。下面结合已有经验,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适应的朋辈帮扶辅导模式展开探讨。

一、建立规范化的朋辈帮扶体系,保障朋辈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帮扶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朋辈帮扶辅导模式构建与实施的重要一环。规范化的帮扶体系,不仅可以帮助朋辈辅导员掌握就业指导的技巧,提升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而且可以推动朋辈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 [1]。因此,高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认识朋辈帮扶的重要性,合理建立建立规范化的朋辈帮扶体系,为朋辈帮扶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选拔与培训机制。朋辈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适应的朋辈帮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扶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直接决定着朋辈帮扶的效果。因此,高校要结合实际需求,选拔有责任心、经验丰富的学生或教师,担任朋辈辅导员,并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设置适合的培训内容,帮助朋辈辅导员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帮扶能力与职业素养。例如,高校可以设置心理辅导技巧培训课程,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教师来校讲座,传授朋辈辅导员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知识,有效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构建“校―院―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高校要建立朋辈帮扶就业心理辅导中心,明确鹏被帮扶的方向,制定系统、完善的帮扶政策,统筹开展各项工作。各个学院要认真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与就业方向,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工作,提升朋辈帮扶的实效性。班级要成立就业心理观察与调查小组,密切观察同学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心理问题,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同学的实际诉求,展开及时的辅导。

二、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工作

不同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咨询需求不同。高校只有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开展针对性帮扶工作,才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就业竞争力[2]。因此,高校要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的需求,设置针对性的帮扶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活动,有效提升朋辈帮扶效果。针对大一、大二学生,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强化职业认知,做好就业准备。因此,高校要 “以职业认知” 为主,通过朋辈帮扶的方式,开展学习规划与证书考核、实训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大学生夯实专业技术,积累就业经验,有效减少他们的就业焦虑;针对大三学生,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重点在于通过面试模拟、实训活动、压力疏导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求职实战能力。因此,高校要在春招、秋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学会制作简历、进行面试实践、提高心理素质,以为今后步入职场做好准备;针对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应该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角色转化、就业协议签订等知识,重点通过优秀学生分享会、就业指导座谈会等,传授大学生解决角色转换不适、违约焦虑等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职场人的心理调适方法,提升他们的职场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

三、联合多方力量,协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力

朋辈帮扶想要发挥作用,还需要与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等进行紧密协作。只有多方协同合作,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与心理调适方法,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因此,高校要强化多方合作,形成协同机制,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首先,朋辈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并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霾,促使其未来更好地择业与就业。其次,朋辈辅导员要与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进行沟通,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活动。例如,朋辈帮扶团队与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可以联合开展模拟招聘大赛活动,让学生模拟真实招聘场景投递简历、面试答辩等,帮助他们熟悉招聘流程,掌握实战技能,减少未来的就业焦虑;还可以开展行业经验分享会,邀请企业 HR 分享行业发展前景、岗位需求等信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情况,合理调整就业方向,设置明确的就业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朋辈帮扶辅导模式的构建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缓释、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朋辈帮扶辅导模式的组织体系,推动朋辈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并加强与社会机构的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协同助力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提升就业适应力,为他们今后高质量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宋之帅 , 尚广海 , 冯兰 .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实证研究 [J]. 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05):80-84.

[2] 李黎 , 雷佳欣 , 于敏章 . 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策略 [J]. 三角洲 ,2025,(05):247-249.

[3] 谢小洋 , 乔梦莹 , 朱彤 .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研究 [J]. 就业与保障 ,2024,(11):172-174.

本文系校级科研项目—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任关系的结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XSK2023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