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监测对水体污染源识别与治理策略的支持作用

作者

牛伟 黄东

四川新诚劳务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1 环境监测对水体污染源识别与治理策略的支持作用

1.1 精准定位污染源

环境监测能够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科学的监测方法,对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进行细致检测。通过分析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数据,能够精准地找出污染源的位置。例如,在一个复杂的水系中,不同区域的水体可能受到多种污染源的影响,环境监测可以通过对各采样点水质的分析,确定是工业废水排放口、生活污水排放处,还是农业面源污染导致了水体污染,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

1.2 掌握污染动态变化

水体污染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季节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不断变化。环境监测能够持续跟踪水体的各项指标,及时掌握污染的动态变化。比如,在雨季,地表径流会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而在枯水期,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污染物浓度可能会相对升高。通过长期的监测数据,可以总结出污染变化的规律,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前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3 评估污染危害程度

除了识别污染源和掌握污染动态,环境监测还能对水体污染的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这包括对水生生物、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检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含量,结合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毒理学数据,可以评估出污染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这些评估结果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理目标和优先顺序。

1.4 为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环境监测所获取的污染源信息、污染动态变化以及危害程度评估结果,能够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水体污染治理策略。对于工业污染源,可以根据监测到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要求企业采取相应的废水处理措施,如安装高效的污水处理设备、改进生产工艺等;对于生活污水,可以合理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可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同时,环境监测还可以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治理策略,确保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2 环境监测在水体污染源识别与治理中的优化策略

2.1 优化监测技术体系

在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水体环境监测技术已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污染源精准识别与系统治理需求。为此,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是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效能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传感器技术。新一代传感器设备具有测量精度高、灵敏度强、响应速度快等显著优势,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任务。以光学传感器为例,该技术通过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或散射特性,可实现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痕量检测,检测限达到微克乃至纳克级,大幅提升了对低浓度污染物的监测能力。与此同时,生物传感器技术则依托生物分子与污染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原理,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生物相容性特征,为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大面积水体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水体的光谱特征、温度、叶绿素含量等信息,从而快速识别水体中的污染源分布和变化趋势。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实现对不同尺度水体的全方位监测。例如,卫星遥感可以对大型湖泊、河流等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水体的异常变化;无人机遥感则可以对局部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的监测,为污染源的精准定位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2.2 完善监测网络布局

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布局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性、准确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水体污染源精准识别与系统治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 "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 的原则,根据不同水体的特征属性及污染源空间分布特点,科学优化监测点位设置方案。针对河流水体,应当重点在主要支流汇入处、城市污水排放口、工业集中区周边等关键区域布设监测点位,切实做到对河流水质动态变化及污染源输入情况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同时,要紧密结合河流水文特征参数,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点位间距,确保能够精准把握水质时空演变规律,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例如,在河流流速较快的河段,监测点位的间距可以适当增大;而在流速较慢、污染物容易积累的河段,则应增加监测点位的密度。对于湖泊和水库,除了在入湖口、出水口等关键位置设置监测点位外,还应在湖心、湖湾等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点位,以了解湖泊内部的水质差异和污染物分布情况。此外,还可以根据湖泊的功能分区,如饮用水源区、渔业养殖区、旅游区等,设置针对性的监测点位,为不同功能区的水质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3 加强数据管理与分析

环境监测数据是水体污染源识别与治理的重要依据,加强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够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存储、查询和共享,方便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协同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控制,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机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其次,要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往往只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描述,难以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对海量监测数据开展系统性深度挖掘与科学分析。具体而言,要着力构建水质预测模型体系,充分运用历史监测数据与环境因素数据资源,科学研判未来水质变化趋势,为水体污染源头的前瞻性防控提供有力决策支撑;同时要大力应用机器学习算法等先进技术方法,切实提升污染源分类识别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3 结语

环境监测在水体污染源识别与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通过精准定位污染源、动态跟踪污染变化、科学评估危害程度以及为治理策略提供依据,环境监测为水体污染防控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同时,优化监测技术体系、完善监测网络布局以及加强数据管理与分析,进一步提升了环境监测的效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污染形势。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监测手段的持续创新,环境监测将在水体污染治理中展现更大的潜力,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注入新的动力。因此,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体污染挑战。

参考文献

[1] 秦耀军 . 环境监测对水体污染源识别与治理策略的支持作用 [J]. 生态与资源,2025,(05):35-37.

[2] 陈米华 . 环境监测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及措施[J]. 清洗世界,2024,40(1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