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关键点研究

作者

董磊

沈丘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河南周口 466300

引言: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加重趋势,如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流行,不仅导致减产,还可能影响小麦品质,甚至威胁食品安全。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引发了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及病虫害抗药性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天气频发,进一步加剧了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探索科学的小麦种植技术及绿色防控手段,构建高效、生态友好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已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推广宽幅精量播种技术,优化小麦群体结构

小麦种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播种方法优化群体结构,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宽幅精量播种技术是当前推广的重点,其优势在于能够精确控制播种量和行距,确保种子分布均匀,避免传统播种中常见的密植或漏播问题。技术利用扩大行距、降低株间竞争,使小麦植株能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宽幅播种还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实际应用中结合土壤墒情和品种特性调整播种深度和密度,确保苗齐苗壮,配套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适时镇压、合理灌溉等,也是保证宽幅精量播种效果的关键。

病虫害防治是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其关键在于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农业防治是基础,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等措施,以减少病虫源。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是重要补充,如利用天敌昆虫、性诱剂、杀虫灯等环保手段控制害虫种群,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手段,遵循科学用药原则,选择高效低毒药剂,并注意轮换使用以避免抗药性产生。

2. 实施土壤墒情动态监测,科学制定灌溉方案

土壤墒情动态监测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应用,借助实时掌握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能够为灌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采用便携式墒情监测设备或建立固定监测点,定期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水分数据,结合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制定差异化的灌溉计划。例如在播种期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发芽,拔节期适当控水以防倒伏,灌浆期则需保证充足水分以提高千粒重,科学灌溉不仅能避免水资源浪费,还能防止因水分过多引发的根系缺氧或过少导致的生长受限,从而为小麦健康生长创造最佳土壤环境。

病虫害防治需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理念,构建基于生态调控的技术体系,要做好种子处理,采用药剂拌种或包衣技术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生长期间借助田间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清除病株残体等。生物防治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麦蛾、释放瓢虫控制蚜虫等技术,化学防治则需严格遵循防治指标,选择高效低毒药剂并轮换使用以避免抗药性产生[1]。

3. 建立赤霉病预测预警系统,精准把握防治窗口期

建立赤霉病预测预警系统是小麦病害综合防控的重要技术突破,系统以气象数据、田间病原菌基数监测和作物生育期观测为核心,借助整合多源信息构建病害发生风险模型,能够提前 7-10 天预测赤霉病流行趋势。关键技术在于建立区域化的气象因子与病菌侵染的量化关系,重点关注扬花前后 15 天的降雨量、空气相对湿度 ⩾80% 的持续时长及温度波动等关键指标。现代预警系统已发展为 " 天地空 " 一体化监测网络,结合卫星遥感、自动气象站和孢子捕捉仪等设备,实现病害发生动态的可视化呈现。

精准把握防治窗口期的核心在于将预警信息与防治技术无缝衔接,赤霉病防治存在 "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 的特殊性,最佳施药窗口期严格限定在小麦扬花 5%-10% 的初花期,且需在降雨来临前 24 小时完成施药操作。实践中推广 " 见花打药,雨前抢防 " 的技术要领,对高感品种或预警高风险区域实施二次防治策略,间隔5-7 天补防。

4. 开展蚜虫天敌保护利用,推广瓢虫等生物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传统的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但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生态环境破坏,开展蚜虫天敌保护利用,推广瓢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瓢虫作为蚜虫的主要天敌,具有捕食量大、繁殖力强、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有效控制蚜虫种群数量,利用人工释放瓢虫成虫或幼虫,或在田间种植蜜源植物(如油菜、紫花苜蓿)吸引瓢虫自然迁入,从而建立稳定的天敌种群。

小麦种植区推广瓢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时,需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加强田间监测,掌握蚜虫发生规律和天敌种群动态,选择最佳释放时机,通常在蚜虫发生初期释放瓢虫效果更佳。可借助优化种植结构,采用间作或轮作模式,为天敌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例如在小麦田周边种植豆科植物或花卉,既能吸引瓢虫等天敌,又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也至关重要,需帮助农户掌握天敌识别、保护及利用的基本知识,避免误杀有益昆虫 [2]。

5. 规范秸秆还田深度管理,降低纹枯病初侵染源

秸秆还田作为一项可持续的农业实践,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但若操作不当,反而会成为病原菌的滋生温床,纹枯病病原菌主要以菌核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浅层还田会导致病残体集中分布于地表,为病原菌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建议利用深耕机械将秸秆埋入 20 厘米以下的土层,利用深层土壤的厌氧环境加速秸秆腐解,同时破坏病原菌的生存条件,还田前应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长度不超过 5厘米,以促进快速分解。

科学实施秸秆还田还需结合田间水分管理与播种时间调控,还田后需保证土壤墒情适宜,过干会延缓秸秆分解,过湿则易引发厌氧发酵产生有毒物质,在还田后实施适度镇压,确保秸秆与土壤紧密接触,。对于纹枯病易发田块,可选用含有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腐熟剂进行接种处理,利用生物竞争抑制病原菌活性,播种阶段应适当推迟播期,避开秋季高温高湿的病原菌活跃期,并采用宽窄行播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结语: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优化是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关键环节,面对日益复杂的病虫害威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亟待改进。借助整合现代农艺措施、生物防治及精准用药等技术手段,构建综合防控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危害,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需进一步加强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为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明兰 . 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关键点分析 [J].河北农业 , 2025, (03): 68-69.

[2] 王泽花 . 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关键与病虫害防治的探讨 [J]. 种子世界 , 2024, (10):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