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校园广播站的小学音乐文化浸润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

王亚晶

郑州航空港区护航路小学

小学时期是学生音乐感知与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优质的音乐文化教育能够滋养学生心灵,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文化底蕴。校园广播站凭借其传播范围广、灵活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等特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借助校园广播站这一平台,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音乐文化浸润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魅力、提升音乐素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基于校园广播站的小学音乐文化浸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为小学音乐教育开辟新的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栏目架构,奏响文化传播强音

栏目是校园广播站的核心内容载体,创新栏目架构能够打破传统广播形式的局限性,以新颖多元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音乐文化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学习需求,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广播栏目,能够将音乐知识、音乐故事、音乐作品等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收听广播的过程中,全面了解音乐文化,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浸润。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音乐故事时光机”栏目,每周选定一个主题,如“民族乐器的奇妙之旅”,在栏目中,播音员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民族乐器的起源故事,如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最初叫“弦鼗”,是一种民间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播放一段古筝经典曲目《渔舟唱晚》,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古筝独特的音色和旋律中描绘的夕阳西下、渔舟归来的美好画面。随后,播音员介绍古筝的构造、演奏技巧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种民族乐器。为了增加趣味性,还设置了“音乐小问答”环节,如“古筝一般有多少根弦?”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寻找答案,并将答案发送到校园广播站的邮箱。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会在下周的栏目中进行表扬,并赠送小礼品。通过这种集故事讲述、音乐欣赏、知识讲解、互动问答于一体的栏目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丰富的音乐文化知识,感受了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深化互动参与,共谱文化浸润乐章

互动参与是增强学生在音乐文化浸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关键。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互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广播站的音乐活动中来,能够让学生从单纯的听众转变为音乐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音乐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对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音乐文化浸润更加深入有效。同时,互动参与还能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小小音乐主播”选拔与实践活动,首先,在校园内发布选拔通知,鼓励学生报名参加。选拔过程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要求学生录制一段 1-2 分钟的音频,内容可以是演唱一首歌曲、介绍一首喜欢的音乐作品或者讲述一个音乐小故事。学校组织音乐教师和广播站骨干成员组成评委团,对参赛音频进行评选,选出 20 名学生进入决赛。决赛采用现场展示的形式,选手们在舞台上进行才艺展示,并接受评委的即兴提问。最终,选拔出 10 名主播。这些“小小音乐主播”将在校园广播站拥有专属的音乐节目时段,他们可以自主策划节目内容,如推荐自己喜欢的儿歌,分享学习音乐的心得体会,讲述音乐背后的有趣故事等。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音乐教师会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节目质量。通过参与“小小音乐主播”活动,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对音乐的热爱也更加浓厚。同时,他们制作的节目也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进一步推动了校园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浸润。

三、拓展传播维度,拓宽文化浸润版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的广播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拓展传播维度,整合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能够扩大校园广播站音乐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音乐文化浸润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线上平台,如学校官方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音乐文化的随时传播;结合线下活动,如校园音乐节、音乐主题展览等,则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使音乐文化浸润更加立体、全面。

例如,在线上,学校可以利用官方公众号开设“校园广播站音乐专栏”,每周定期推送校园广播站的优秀音乐节目录音,同时发布与音乐节目相关的图文资料,如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知识科普等。此外,还在专栏中设置“音乐点播台”,学生可以在公众号留言,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并写下对老师、同学的祝福话语。公众号后台管理人员会定期整理点播信息,安排在校园广播站进行播放,并将播放情况反馈到公众号。在线下,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校园音乐主题周”活动,结合广播站的音乐节目内容,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在播放了“经典动画音乐赏析”节目后,举办动画音乐歌唱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歌曲进行演唱。比赛现场设置评委打分和观众投票环节,评选出优秀选手,并给予奖励。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形式,还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音乐文化活动中来,大大拓宽了音乐文化浸润的版图,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结语:

校园广播站作为小学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构建音乐文化浸润模式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创新栏目架构、深化互动参与、拓展传播维度等一系列实践探索,能够让校园广播站焕发出新的活力,将音乐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小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下,小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滋养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世界,让音乐文化真正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助力其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1] 赵欣然 . 音乐教育在小学美育中的价值与实践 [J]. 戏剧之家 ,2025,(13):169-171.

[2] 马莹 . 融媒体背景下中学校园德育类广播节目的开发与实践—以南宁市第二中学初中部“新声”广播站为例 [C]//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 .2024 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 . 南宁市第二中学 ;,2024: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