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作者

祖聪聪

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浙江海宁 314400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较大的领域,亟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绿色施工理念的提出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有效融入绿色施工理念,构建创新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绿色施工理念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创新路径,为行业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1.1 促进环保生态平衡

传统施工活动往往伴随大量扬尘、噪音、废水排放及有害气体释放,严重破坏周边环境,影响居民健康与生物栖息。绿色施工则通过科学规划与先进技术,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源,如采用封闭式作业减少粉尘扩散,利用低噪声设备降低声污染,实施雨水回收与废水处理系统减轻水体负担。同时,绿色施工强调对施工现场原有植被与地形的保护,避免过度开挖与土地退化,促进施工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通过选用环保材料、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并推动废弃物分类回收,进一步减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长期压力。

1.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施工理念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建筑工程中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粗放型施工模式。在材料使用方面,绿色施工倡导精准预算与模块化设计,减少材料浪费,推广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建材,如再生混凝土、低碳钢材等,延长资源生命周期。水资源管理上,通过建立现场雨水收集系统、循环冷却水利用及节水型器具,大幅降低新鲜水消耗。能源利用方面,优先采用太阳能照明、风能供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优化施工机械调度以减少空转能耗,提升整体能效水平。此外,绿色施工注重施工组织的科学性,通过 BIM 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提前发现设计冲突,避免返工造成的资源损耗。施工临时设施也遵循可拆卸、可重复使用原则,减少一次性投入。

1.3 推动施工技术创新

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入推广,成为推动建筑行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为实现节能减排与环境友好目标,工程建设必须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广泛应用新型材料、工艺与智能系统。例如,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普及,实现了构件工厂化生产与现场快速安装,显著减少湿作业与材料损耗;BIM(建筑信息模型)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使施工过程可视化、数据化,提升协同效率与决策精度。绿色施工还催生了绿色混凝土、自修复材料、光伏一体化幕墙等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同时,施工管理方式也随之革新,引入全生命周期评估、碳足迹核算、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理念,推动项目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数字化转型。企业为满足绿色认证标准,如 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等,不断优化技术方案与组织流程,激发内部创新活力。

2. 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2.1 构建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确保环保目标贯穿项目全过程。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标准与责任机制,难以有效落实绿色要求。创新路径要求企业依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项目特点,建立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及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该体系应明确各参与方职责,设立专职绿色施工管理岗位,制定量化考核指标与绩效激励机制,实现责任可追溯、成效可评估。同时,完善项目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集成进度、质量、安全与环保数据,实现动态监控与协同管理。通过建立环境影响评估机制、资源消耗台账与碳排放监测系统,提升管理透明度与科学性。此外,应完善内部审计与第三方评估制度,定期检查绿色措施执行情况,及时纠偏优化。这种制度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增强了项目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为绿色目标的持续实现提供组织保障与制度支撑,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向现代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2 完善绿色施工专项方案

绿色施工专项方案是指导项目实施的核心文件,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直接决定管理成效。传统施工组织设计往往侧重质量、技术与进度安排,绿色内容流于形式。创新路径要求在项目前期即开展绿色专项策划,结合场地条件、气候特征与工程规模,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的绿色施工实施方案。方案应涵盖节能降耗、污染防治、资源循环、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设定可量化的控制指标,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耗、建筑垃圾产生率等。同时,充分运用 BIM 技术进行模拟分析,优化施工流程与空间布局,预判潜在环境影响并制定应对策略。方案还需明确绿色技术路径选择、材料采购标准、机械设备配置及应急预案,确保各项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优化方案内容。

2.3 选用绿色技术以及材料

技术创新与材料革新是绿色施工理念落地的核心支撑。传统施工依赖高能耗工艺与不可再生资源,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管理模式创新要求主动引入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如装配式建筑技术实现构件标准化生产与快速装配,大幅减少现场湿作业与建筑垃圾;智能建造技术结合机器人、无人机与物联网,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降低人为误差与资源浪费。在材料选择上,优先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低碳水泥等环保建材,推广使用可循环钢材、竹木复合材料及生物基绝缘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应用节能门窗、光伏一体化系统、雨水收集装置等绿色集成技术,提升建筑本体的环境性能。企业应建立绿色技术库与材料名录,规范采购与使用流程,确保材料来源可追溯、性能达标。通过技术集成与工艺优化,形成适应不同工程类型的绿色技术组合方案,实现施工过程的低影响、高效率与可持续。

2.4 加强绿色施工动态管控

施工现场动态管控是绿色施工理念落地的最终环节,其管控水平直接决定管理成效。传统现场管理多侧重安全与进度,环保措施执行不到位。创新路径要求建立精细化、全过程的现场管控机制,将绿色目标分解到各工序与岗位。通过设置扬尘监测仪、噪声传感器与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环境数据,及时采取洒水降尘、封闭作业等应对措施。推行材料定额管理与垃圾分类制度,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与建筑废弃物专用堆放区,促进资源再利用。优化施工机械调度,优先使用电动或新能源设备,减少燃油消耗与尾气排放。加强水资源管理,安装节水器具,收集雨水用于场地清洁与绿化灌溉。同时,实施绿色文明施工,保护原有植被与水体,减少地表硬化,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建立日常巡查与周例会制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各项绿色措施落实到位。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完善专项实施方案、优选绿色技术与环保材料、强化现场动态管控等多维度创新路径,能够有效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升级。未来需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王芳 .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探讨 [J]. 居舍,2023(25):158- 161.

[2] 沈雄东 .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 [J]. 居舍,2022(11):138-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