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文化馆如何高质量发展
刘振宇
周口市文化馆 466000
一、新时代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 职能定位的时代升级
新时代文化馆的职能已从传统的“组织活动、开展培训”向“构建文化生态、培育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参与”拓展。它不仅是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枢纽平台”— 既要承担免费开放、艺术普及的基础职能,也要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创新的使命,还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文化凝聚力作用,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社区融合、培育文明风尚。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新时代文化馆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质”与“量”的协同提升:在服务范围上,追求“精准化”与“均等化”,既满足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又保障城乡群众享有同等文化权益;在内容上,注重“传统性”与“创新性”,既守护非遗、民俗等文化根脉,又通过现代艺术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力;在服务效能上,强调“公益性”与“可持续性”,在坚持免费开放的同时,探索多元运营模式确保服务长效供给。
二、新时代文化馆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 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多样化
由于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丰富性、便捷性和高品位,迫切需要文化馆转变工作方式,服务内容上,文化馆可以主导创建年轻人喜爱的个性化“文化空间”。在充分了解年轻人特点、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时尚元素。比如开展形式新颖的小沙龙、读书会、咖啡时间、开心 DIY 等体验性强的沉浸式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年轻人、走近年轻人、吸引年轻人、服务年轻人,发展年轻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可借助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立专门的读书角、唱吧、朗读亭等,逐步培育青年对文化空间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氛围。
(二)资源整合与活化能力薄弱
文化馆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释放: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非遗技艺、民俗故事)挖掘不深,多以静态展览呈现,缺乏沉浸式、互动性体验设计;另一方面,跨部门协作不足,与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站的资源未形成联动, 此外,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企业、社会组织的资金与创意难以注入公共文化服务。
(三)人才队伍结构与能力不足
文化馆人才存在专业结构与新时代需求不匹配。1、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源动力不足。文艺创作是文化馆的灵魂,优秀作品能增强城市归属感和文化自信,但目前面临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与能力不足、资金支持不够的问题。文艺创作涉及多环节,需协调多因素和强大的推动力,且要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即便成功,也可能因资金等诸问题,难以广泛传播。2、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匮乏。群文理论研究是指导文化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当前学科建设不足,多数院校无专门文化馆专业,理论研究匮乏导致发展缺乏支撑,业务骨干也普遍 不重视理论研究。3、文化活动创新不足。文化馆主要服务和参与群体渐成“一老一小”,类似老年大学和青少年宫的组合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占比在逐渐增加,年轻人忙于工作、家庭,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中。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馆“文化空间”缺时尚元素,活动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且艺术门类的学习需一定的坚持和素养。
(四)数字化转型滞后于时代要求
尽管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多数文化馆的数字化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线上平台仅用于发布活动通知,缺乏在线课程、虚拟展览等核心功能;数字资源库建设零散,未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数字化采集与分类;文化馆发展要主动适应群众上网、上云的趋势,创新方式方法,整合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区块链”思维,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提供方便快捷的扫码预约、扫码报名、扫码鉴赏、扫码体验等服务,增强文化馆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三、新时代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化供给
1、构建“需求导向”的服务体系
建立“群众点单—政府派单—馆内接单—社会评单”闭环机制:通过社区调研、线上问卷、居民座谈会等方式收集需求,形成“文化需求清单”;针对清单开发定制化服务,如为老年人开设“智能手机 + 数字文化”培训班,为上班族推出“市民艺术夜校”,为乡村儿童提供“流动美术馆”服务。例如,深圳市文化馆推出“艺术拼团”服务模式,市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决定艺术课程内容,文化馆负责提供师资和场地。深圳市文化馆在全国率先推出的“艺术拼团”服务模式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精准把握市民需求,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弥补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不足,为艺术普及提供了新路径。
2、推动服务场景向基层延伸
突破“以馆为中心”的局限,将服务嵌入群众日常生活:在社区设立“文化微站”,配备图书角、艺术工具包,由文化馆馆员定期驻点开展活动;在乡村打造“非遗工坊”,邀请传承人带领村民制作手工艺品,既传承技艺又助力增收;在商圈、校园设立“文化快闪店”,通过短期展览、互动体验吸引流动人群。例如,苏州市姑苏区在老旧小区设立“楼道美术馆”,将居民的书画作品、老物件陈列在楼道公共空间,既美化环境又增强了社区文化认同。
(二)活化文化资源,促进传承与创新
1、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地方文化
对非遗、民俗等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用现代艺术形式改编传统故事,如将地方民间传说改编为沉浸式故事会;开发“文化 + 科技”体验项目,如用 AR 技术还原民俗活动场景,让观众通过手机“穿越”到传统节庆现场。例如,成都将蜀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蜀绣 + 服饰”“蜀绣 + 家居”等文创产品,并通过“绣娘直播间”展示制作过程,
收入可观;打造“文化记忆工程”,走访老艺人、收集口述史,制作成纪录片和有声故事,在馆内与线上同步传播。
2、构建“馆际联动 + 社会参与”资源网络
推动文化单位协同合作:与图书馆联合开展“阅读 + 艺术”活动,如“读古诗、画山水”亲子课;与博物馆合作推出“让文物活起来—沉浸式展演”,如舞蹈《唐宫夜宴》通过特殊服饰与妆容再现隋代乐舞俑、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艺术演绎活化《千里江山图》,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同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特色项目,也可邀请企业、高校、自媒体参与活动策划,例如与本地高校设计学院合作,让学生为传统工艺设计新包装。
(三)优化人才队伍,夯实发展根基
1、建立“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
针对性引进急需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群众文艺创作、理论研究、数字文化、活动策划等专业人才,给予编制或灵活薪酬待遇;与艺术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学生,实习期间纳入文化馆人才储备库。加强现有人才培训:开设“馆长研修班”“业务骨干训练营”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内容涵盖项目管理、新媒体运营等实用技能;组织馆员到先进地区文化馆挂职学习,借鉴创新经验。
2、壮大志愿者与社会指导员队伍
构建“专业馆员 + 志愿者 + 文化能人”服务体系:招募高校学生、退休教师等担任志愿者,负责活动协助、场地管理;发掘社区中的“文化达人”(如广场舞领队、民间歌手),培训其成为基层文化指导员,带动群众自发开展活动。
(四)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能
1、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平台
建设“智慧文化馆”系统:开发集活动预约、在线课程、虚拟展览于一体的小程序,群众可线上报名活动、观看直播课,也可通过 3D技术“云逛展”;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如为喜欢书法的用户推送相关培训信息。例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云上艺课”平台,汇集舞蹈、声乐等 1000 余节课程,累计播放量超 3 亿次,解决了“想学艺术没时间”的难题;设立“数字文化体验馆”,配备VR 设备,让群众沉浸式体验敦煌壁画、故宫文物等文化场景。
2、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播
借助新媒体扩大文化影响力: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手工技艺短视频、工作日常等内容;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如全民 K 歌大赛、云端书画展,打破地域限制吸引全国参与者。
(五)塑造文化品牌,增强核心竞争
1、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品牌
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培育标志性项目:如陕北的“民歌艺术节”江南的“水乡非遗周”,形成“一馆一品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品牌活动需注重“参与感”与“传播性”。
2、推动品牌活动向纵深发展
从“单次活动”升级为“系列IP”,延长品牌生命周期:例如将“非遗展览”扩展为“展览 + 工作坊 + 文创销售 + 研学旅行”的产业链;通过品牌授权与企业合作,开发联名文创产品。
四、保障措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
(一)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1、政府需加大投入,设立“文化馆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数字化建设、品牌培育等项目;出台激励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给予税收减免、荣誉表彰;将文化馆服务效能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建立“群众满意度”不低于 30% 的评价体系。
2、完善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
推动文化馆“功能升级”,增设数字体验区、多功能剧场等设施,满足多样化活动需求;制定《文化馆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流程与考核办法;建立“馆际交流”机制,组织东西部、城乡文化馆结对帮扶,促进资源共享。
五、结论
新时代文化馆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创造”的转型。它需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人才队伍为支撑,通过服务创新、资源活化、品牌塑造,让文化馆真正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文化家园。唯有如此,文化馆才能在新时代承担起传承文化、凝聚民心的使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