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工程技术职业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转型与实践研究

作者

冯丽慧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

引言

随着 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呈现高端化、复合化特征。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本科要培养 " 精技术、能创新 "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然而当前教学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课程体系与华为、思科等企业标准匹配度仅 65% ;二是实训条件难以支撑 SDN、网络安全等新技术教学;三是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本研究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如何构建响应产业升级的培养方案?怎样创新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保障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将为职业本科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1. 转型核心理念

本文提出的转型核心理念聚焦于”产业需求牵引、能力本位导向、数字技术赋能”三大原则。基于对 ICT 产业技术迭代规律和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度分析,强调构建”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管理素养并重”的培养体系,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和虚拟仿真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培养能胜任网络规划、系统运维、安全防护等典型岗位的复合型技术人才[2]。

1.1 定位高阶职业教育创新版

区别于传统高职教育,职业本科定位在技术复杂度更高、创新性更强的专业领域。研究提出”四层次能力模型”:基础层(网络设备配置)、核心层(系统集成)、拓展层(云网协同)和创新层(方案设计)。通过引入华为 HCIP、红帽 RHCE 等中高级认证标准,构建” 1+X ”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与产业技术发展”同频共振”[3]。典型如将 SDN 控制器部署、网络安全渗透测试等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使人才培养规格达到网络工程师岗位任职标准。

2. 目标导向

2.1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建立”校企双元主导”的协同育人机制,重点突破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将华为CloudFabric、锐捷等企业最新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二是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践基地,企业提供真实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如某通信企业将其 5G 承载网建设项目拆解为 12 个教学模块;三是实施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向挂职”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参与企业实践不少于60 天。通过上述机制,实现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4]。

2.2 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项目贯穿、分层递进”的教学实施体系:基础阶段采用虚拟仿真平台(如华为 eNSP)完成网络拓扑设计等基础训练;进阶阶段通过校企共建的云实训平台开展 SDN 控制器部署等复杂任务;综合阶段实施企业真实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如某试点院校与网络安全公司合作,将护网行动攻防演练转化为教学案例。数据显示,改革后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41% ,教学满意度达92.7 分。

2.3 实践体系重构

设计”基础 - 专项 - 综合”三阶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基础层依托Packet Tracer 等虚拟平台完成 CCNA 级实验;专项层在华为 ICT 学院等真实环境中进行网络安全攻防等实战训练;综合层通过企业冠名的技能竞赛(如”锐捷杯”网络设计大赛)检验综合能力[5]。某院校实践表明,该体系使实践课时占比从 32% 提升至 48% ,学生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提高 2.3 倍。关键创新在于开发了虚实结合的”数字孪生实训系统”,可模拟工业互联网等复杂场景。

3. 质量保障措施

为确保教学模式转型的可持续性,研究构建了 " 动态监测 - 反馈优化- 持续改进" 的质量保障闭环体系。具体包括:

1)建立产业技术动态追踪机制,组建由企业技术总监、院校专业负责人构成的技术研判小组,每季度发布《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白皮书》,指导课程内容更新。例如,2023 年将Wi-Fi 6 部署、零信任安全架构等7 项新技术纳入课程标准。

2)实施教学过程数字化监控,通过智慧教学平台采集实验完成率、项目达标率等 12 项关键指标,形成教学质量预警雷达图。某试点院校应用显示,系统可提前3周发现 20% 学生的技能薄弱点并进行精准干预。

3)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毕业生能力评估,重点考察工程文档撰写、故障排查时效等岗位能力指标。评估数据显示,改革后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从平均4.2个月缩短至2.1个月。

4)构建教师能力发展矩阵,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完成:参与企业项目 ⩾1 项、取得高级认证 ⩾1 个、开发教学案例 ⩾3 个。某省级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践表明,该制度使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达标率从 58% 提升至 89% 。

4. 典型院校实践案例

以某校网络工程专业试点为例,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1)课程体系重构: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 鲲鹏网络工程师班",将 HCIA-Datacom 认证标准分解为《云化网络部署》等 6 门核心课程,企业提供最新 AirEngine Wi-Fi 6 设备用于教学。2022 级学生认证通过率达 91% ,较转型前提升 37 个百分点。

2)实训平台升级:投资建设 "5G+ 工业互联网" 虚实结合实训基地,包含 Proxmox 虚拟化平台和工业级 SDN 控制器等设备,可模拟智能制造车间网络攻防等多个场景。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3)教学模式创新:实施 " 项目导师制 ",由企业深工程师与院校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对接企业真实项目,设计方案直接被企业采纳应用。

4)成效评估:第三方调研显示,毕业生起薪达 8530 元 / 月,较传统模式提高 42% ;雇主满意度调查中," 新技术应用能力 " 指标得分4.8/5.0 该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的转型范式。

5. 结束语

本研究证实,网络工程技术职业本科教育转型需坚持" 产业引领、能力为本 " 原则,通过校企协同开发模块化课程、建设虚实结合实训平台、实施 "1+X" 证书融通等措施,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注意平衡技术迭代与基础理论、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建议后续研究聚焦人工智能辅助教学、适应 " 岗课赛证 " 综合育人的课程重构等方向,持续完善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开发 , 曾玉珍 . 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 [J]. 重庆高教研究 , 2017, 5(3):14.

[2] 英皓 .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慕课的构建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16(25):1.

[3] 李黎 , 吴兆立 , 王昕 . 基于职业需求的网络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24, 20(23):151- 153.

[4] 吴韶波 , 马牧燕 , 周金和 .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C]// 第三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讨会 .2010.

[5] 李光雷 , 崔亚辉 , 张琳 . 职业本科院校基于移动云平台的在线教学模式研究 [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 2022(12):5- 9.

作者简介:冯丽慧 (1978.10- ),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