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绽芳华:“双减”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的诗意设计
朱燕
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223900
一、引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双减”政策如同一池清水,为教育生态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专题复习课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知识的系统梳理与深化拓展。然而,传统的初中数学复习课作业设计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 “双减” 政策下提质增效的要求。因此,探寻一种科学合理、富有诗意的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路径,成为当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二、“双减” 政策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的背景与意义
2.1 政策解读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教育更加公平、优质、高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减少机械重复、低效的作业,增加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创新性的作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
2.2 现状分析
2.2.1 作业形式单一
传统初中数学复习课作业多以书面练习题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计算、证明等作业,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在复习 “函数” 专题时,作业可能仅仅是大量的函数求值、解析式求解等题目,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难以真正理解函数的本质与应用价值。
2.2.2 作业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在设计复习课作业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实际情况,作业内容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作业难度过大,导致他们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信心;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又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在 “几何图形”专题复习中,同样的证明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难度差异较大,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连基本的图形性质都难以掌握,更无法完成证明,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觉得题目缺乏挑战性。
2.2.3 作业评价片面
目前初中数学复习课作业评价多以对错为标准,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只关注学生答案是否正确,对于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创新思路等缺乏关注与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作业评价中,对于学生采用的独特解题方法,教师若未能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会打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2.3 研究意义
2.3.1 助力 “双减” 政策落地
优化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复习任务,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助力“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地。通过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作业,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学习压力,实现减负增效。
2.3.2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复习课作业中,设置开放性、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数学素养。
2.3.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的研究,要求教师深入理解 “双减”政策内涵,钻研教材教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创新作业设计理念与方法。这一过程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探索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的原则
3.1 目标导向原则
作业设计应紧密围绕专题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作业应达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些目标,设计相关作业,如求解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利润问题、面积问题等,确保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
3.2 分层设计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设计分层作业。作业可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作业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层作业在基础层的基础上,增加问题的难度与综合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拓展层作业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探究性,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挑战自我,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图形的相似”专题复习中,基础层作业可设计为简单的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应用题目,提高层作业为需要进行一定推理与计算的相似图形综合问题,拓展层作业则可设置为探究相似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创新应用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的相似原理等。
3.3 趣味创新原则
作业设计要注重趣味性与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运用故事、游戏、动画等形式呈现作业内容,设计开放性、趣味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在 “统计与概率” 专题复习中,设计“模拟抽奖”的游戏作业,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概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设置“调查学校周边交通流量并提出优化建议”的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3.4 适度适量原则
严格控制作业的量与难度,遵循适度适量原则。作业量要符合 “双减”政策要求,避免学生负担过重。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完成,避免因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合理安排作业内容与数量,确保作业的质量与效果。在“一次函数”专题复习课中,根据复习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适量的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层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
4.1 基于教材内容,挖掘作业素材
深入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作业素材,以教材为基础进行作业设计的拓展与创新。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例题、习题等,对其进行整合与优化,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复习课作业。在“勾股定理”专题复习中,以教材中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为切入点,设计作业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同时,将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改编,增加问题的难度与综合性,如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4.2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情境作业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情境作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热点话题等,从中提炼出与复习专题相关的情境素材。在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复习中,创设 “购买文具”“旅游租车” 等生活情境,设计问题如 “已知购买两种文具的单价与总价,求购买数量”“根据旅游人数与租车费用,确定不同车型的租用数量” 等,让学生通过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解决问题。
4.3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作业形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视频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布置在线作业、互动作业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在 “图形的旋转” 专题复习中,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图形旋转的动画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直观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发布关于图形旋转的探究性作业,组织学生在线讨论,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4.4 加强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思维方法、创新能力等。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评语、等级、奖励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及时批改反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具体的评语与建议,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双减” 政策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的实践案例 ——以 “三角形” 专题复习课为例
5.1 教学目标
5.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性质(内角和定理、三边关系、特殊三角形的性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5.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复习课作业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5.2 作业设计
5.2.1 基础巩固层作业
在△ ABC 中,∠ ⋅A=30∘ ,∠ B=60∘ ,则∠ C= 。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5,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如图,在 Δ ABC 中, AB=AC ,∠ -A=40∘ °,则 ∠B= 。
[ 此处插入一个简单的等腰三角形 ABC 的图形 ]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写出至少三种)
[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基础题目,帮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与判定方法,巩固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2.2 能力提升层作业
如图,在△ 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高, ∠B=45∘,∠C=60∘, AD = 2,求 BC 的长。
[ 此处插入一个有高 AD 的三角形 ABC 的图形 ]
已知△ ABC
DEF, AB=3 , BC=5 , DF=4 ,求 Δ DEF 的周长。
如图,在△ ABC 中,DE ∥ BC,AD =2 , DB=3 ,B C=10 ,求 DE 的长。
[ 此处插入一个有平行线段 DE 和 BC 的三角形 ABC 的图形 ][ 设计意图:这部分作业难度有所提升,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推理与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运算求解能力。]
5.2.3 拓展创新层作业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B=∠D=90∘,AB=2,BC=1,CD=2, ,求 AD 的长。(提示:连接 AC,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 此处插入一个四边形 ABCD 的图形 ]
如图,在 Δ ABC 中,∠ BAC=90∘ ,
,点 D 是 BC 中点,点 E、F 分别在 AB、AC 上,且 DE ⊥ DF。
(1)求证: BE=AF ;
(2)若 BE=3 , AF=4 ,求 EF 的长
[ 此处插入一个有条件描述的三角形 ABC 及相关线段的图形 ]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要求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并画出示意图,写出测量步骤与计算过程。
[ 设计意图:拓展创新层作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5.3 作业实施与评价
5.3.1 作业实施
在课堂上,教师对复习课作业进行简要说明,强调作业的重点与难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完成。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作业,对于遇到的问题,可通过查阅教材、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请教等方式解决。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班级群等渠道,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5.3.2 作业评价
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于基础巩固层作业,重点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与讲解。对于能力提升层作业,注重评价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指出学生在推理与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对照作业答案,检查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撰写自评报告。
六、“双减” 政策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的成效评估
6.1 学生学习成绩提升
通过对实施新作业设计后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考试中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在学校组织的阶段性测试中,参与实验的班级数学平均分较之前提高了 8 分,优秀率从 20% 提升至 30% ,及格率从
70% 提升至 85% 。
6.2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数学专题复习课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在问卷调查中, 80% 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现在的复习课作业形式,认为作业有趣、有挑战性,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6.3 学生学业负担减轻
在“双减”政策下,通过优化作业设计,严格控制作业量与难度,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调查显示,学生完成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的平均时间较之前减少了 30% 左右,且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作业。
6.4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 “双减” 政策精神,深入钻研作业设计方法,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作业,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明显增强。
七、结论
在 “双减” 政策的指引下,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迎来了新的变革机遇。通过遵循目标导向、分层设计、趣味创新、适度适量等原则,采用基于教材挖掘素材、结合生活设计情境作业、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作业形式、加强作业评价等实践策略,能够有效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复习课教学效果 。
实践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尽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分层作业设计精细化不足、情境作业与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信息技术应用不够深入等问题,但通过细化分层标准、优化情境作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等改进方向,能够不断完善作业设计,使其更好地适应 “双减” 政策的要求。
未来,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深入研究“双减”政策下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Z]. 2021.
[2] 史宁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 [J]. 基础教育参考,2023 (05): 3- 7.[3] 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 (09): 50- 56.[4] 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5] 李善良。问题链: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 [J]. 数学教育学报,2024 (06): 25- 29.[6] 王尚志,胡凤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J]. 中国教育学刊,2025 (01): 68- 72.[7] 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8]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3 年度课题“ 变式·链式·核式:基于‘ 双减政策 ' 的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作业设计研究” (课题编号:SQ2023GHLX 03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