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教学设计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刘学勤

沐川县舟坝学校

引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为回应此要求重要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传统分散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而大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连贯实施为学生提供完整学习体验。文章基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探究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路径与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参考,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一、构建单元,整合内容

教师需立足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体系,梳理知识脉络,确定主题范围。比如,在几何单元构建中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图形性质学习整合为四边形家族主题,突破传统分散学习模式。此种整合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系统认知。单元内容整合应遵循逻辑递进原则,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如在函数单元中可从生活实例引入,逐步过渡至图像分析,最后上升至性质总结使学习过程自然流畅。这种整合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内容整合过程中应注重横向联系与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强调单元内各知识点间关联,如统计概率单元中频率与概率概念联系,纵向贯通则关注知识延续性,如代数单元中方程思想贯穿初中三年学习。通过建立这种网状知识结构,学生能更全面理解数学概念形成完整认知体系。大单元教学设计要重视实际应用场景创设。将抽象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结合,如通过社区调查引入统计学习,利用建筑设计引入几何概念,使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这种情境化设计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理解深度。单元整合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避免脱离实际。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期,教师应创造丰富感知机会,通过实物操作、图形展示等多样化方式辅助抽象概念理解,确保学习过程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达性。

二、实施单元,优化过程

单元教学过程应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螺旋上升框架,每一环节既是前序知识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奠基。教师须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课堂组织应打破传统割裂模式采用主题式教学策略,使各课时既独立又联系。教学方法需多样化灵活运用探究法、小组合作等方式以此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评价应全程贯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既关注阶段进步又检验整体效果。教学实施中应重视知识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解决工具能力,促进学习向能力转变。通过科学规划教学节奏,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创造充分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飞跃。

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教学为例展示大单元实施路径,本单元包含数轴、正负数意义、绝对值以及有理数加减运算等内容,实施时创设情境导入:展示气温变化图表与海拔高低数据,引发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高低变化,自然引入正负数概念,通过数轴模型建构让学生实际操作将抽象数直观呈现,建立正负数位置关系认知。在运算教学环节设计小蚂蚁爬行活动,将加减运算转化为数轴上前进后退使抽象规则具象化,组织生活中正负数调查任务,小组协作收集温度、海拔、账户等实例,编制应用题并交流解答。进一步通过游戏数字攻防战巩固计算技能,每位学生既参与又反思,单元终结采用情境评价,设计环球旅行综合任务,融合时差计算、温度转换等问题,检验应用能力。整个单元实施过程中,知识点间建立清晰联系,学习活动螺旋递进,确保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形成数感,实现计算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步提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反思单元,改进策略

教师需要审视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作业分析、测试结果、课堂表现等信息,识别学习难点与成效,评估单元结构合理性,检视知识点安排是否符合认知规律,内容组织是否紧密连贯,分析教学方法适切性,总结不同策略应用效果,寻找最优教学路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了解参与度、理解深度以及应用能力等方面表现,发现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反思结果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既可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减知识点、优化结构排序也可改进教学方法,如调整活动设计、丰富资源运用,更要完善评价机制使评价真实反映学习效果。重视教学资源积累,将优秀案例、有效策略保存归档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教师协作,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等形式,互相启发共同提高。通过实践—反思—改进循环,逐步完善大单元教学模式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平行线教学反思为例展示改进路径,该单元包含平行线判定、性质、证明等内容,教学实施后发现学生对平行概念理解较好,但在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参差不齐,尤其对于证明题缺乏思路。探究活动中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思维深度不足,往往停留在观察现象阶段而难以提炼本质,概念间联系建立不充分如平行与垂直关系、平行与相等关系等理解模糊。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策略:知识结构方面调整教学序列,先建立直观认识再引入严格定义,增设平行与垂直关系专题强化概念网络构建,教学方法方面改进探究设计,由开放式探究调整为半开放引导式探究,设计递进式思考问题引导思维深入。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如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平行线性质,使抽象关系可视化,评价方面增设过程性评价任务,关注思维发展轨迹而非仅看结果正误,针对证明能力设计思维导图训练,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形成解题框架。经过改进后再次教学,学生几何思维明显增强,概念理解更为深刻,证明能力也有显著提升,验证了反思改进价值。

结论: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整体性教学模式,通过系统构建单元、科学实施过程以及深入反思改进,能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此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培养核心数学素养,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加强校本化探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教学模式。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大单元教学融合,创新教学形式,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效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钟玲 .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七年级数轴教学为例 [J].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1):74-76.

[2] 刘鹏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策略 [J]. 数理天地( 初中版 ),2025,(11):155-158.

[3] 张银美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模型建构——以轴对称为例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0):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