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田水利建筑工程防渗施工技术研讨

作者

贺长龙

亨泰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25700

引言: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农田灌溉需求持续增长,但水利设施老化、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渗漏现象普遍。据统计,全国约 30 % 的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年均水资源损失量达数十亿立方米。渗漏不仅降低灌溉效率,加剧水资源短缺,还可能引发土壤结构破坏和生态退化。所以,提升防渗施工技术水平,已成为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传统防渗技术如黏土夯实、混凝土衬砌等虽应用广泛,但存在耐久性差、适应性弱等缺陷。近年来,新型防渗材料(如土工膜)及施工工艺(如喷射防渗)的研发,为解决渗漏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系统分析防渗施工技术的创新方向与管理要点[1]。

一、农田水利建筑工程防渗重要性

(一)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渗功能是维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基础。在灌溉系统中,防渗结构的完整性直接决定水资源的输配效率。若防渗性能不足,灌溉水在输送过程中大量渗漏,不仅导致水资源浪费,还会降低农田实际灌溉覆盖率,影响作物需水规律,最终制约产量提升。尤其在干旱缺水地区,渗漏损失可能使有效灌溉水量减少 3 0 % 以上,加剧农业用水矛盾。此外,防渗体系能稳定地下水位,避免因过度渗漏引发地下水位异常上升或下降,从而防止土壤盐渍化或干旱化,为作物生长创造稳定的根区环境。通过构建严密的防渗屏障,可确保水资源精准输配至目标区域,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2]。

(二)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水利工程防渗功能对周边生态环境具有深远影响,未加控制的渗漏可能改变自然水文循环路径,引发地下水污染、土壤结构破坏等连锁反应。例如,含有化肥农药的灌溉水渗入地下含水层,将导致地下水体富营养化,威胁饮用水安全;过度渗漏还可能掏空地基,诱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同时,防渗措施的科学实施能有效调控水盐运移,抑制土壤次生盐碱化进程,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敏感区,合理的防渗设计可维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动态平衡,避免因人为工程干扰导致湿地退化、植被群落结构改变等生态问题,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三)提升工程长效性与经济社会效益

优质的防渗体系显著延长水利工程服役寿命,降低运维成本。渗漏引发的结构侵蚀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速、土体掏空等问题,使工程提前进入病险状态,增加修复费用。统计表明,防渗缺陷可使工程维护成本增加5 0 % 以上,且频繁检修严重影响灌溉系统正常运行。从经济效益看,防渗工程通过减少水资源损失、提高灌溉保证率,直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助力农民收入提升。在社会效益层面,稳定的水利设施可增强区域抗旱防洪能力,减少因工程失能引发的农业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此外,防渗技术创新推动水利行业技术进步,为智慧农业、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长远战略价值[3]。

二、农田水利建筑工程防渗施工关键技术策略

(一)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

防渗工程的核心在于构建完整的抗渗屏障体系,从材料特性和结构设计两方面进行系统优化。针对不同水文地质环境,材料选择需遵循 " 环境适配性 " 原则:在高渗流压力区域,建议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无纺布复合土工膜,其抗拉强度需达到 25kN/m 以上,渗透系数控制在 量级;季节性冻土区应选用改性 PVC 材料,要求低温脆化温度 ⩽ - 4 0 % ,同时需设置双向拉伸补偿结构。对于岩溶发育地基,推荐采用纳米膨润土复合防水毯,其膨胀系数需 ⩾ 3 0 0 % ,形成动态自修复防渗层。结构设计层面应建立三维防渗模型,重点强化薄弱节点处理:地下水位变动带需设置双层防渗结构,层间布置渗流监测导管;地质断层区域建议采用 " 土工膜 + 混凝土拱梁 " 复合支撑体系;穿堤建筑物周边应设计梯形渐变过渡带,过渡坡度控制在 1:3\~1:5 范围。针对不同使用年限要求,重要枢纽工程需配置冗余防渗层,设计寿命 50 年以上的工程建议采用 " 主防渗层 + 监测维护层" 双体系架构 [4]。

(二)施工工艺精细化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是保证防渗效果的关键环节,建立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基面处理阶段实施三级验收制度:初平阶段采用激光扫平仪检测,平整度偏差 > 3 c m / m 区域需机械铣刨处理;精平阶段使用 3m 直尺复测,允许偏差 ⩽ 5 mm ;终验阶段通过无人机三维建模生成基面等高线图,确保起伏坡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基岩裂隙发育区域,采用高压旋喷注浆工艺,注浆压力不低于 2MPa,扩散半径控制 1.5-2m。接缝处理采用智能化施工装备:土工膜焊接使用双温区自动爬焊机,设置前温区 预熔、后温区 150-170℃定型工艺,焊缝剥离强度检测值应≥母材标准值的9 0 % 。混凝土衬砌施工推行 " 五维控制法 " :浇筑温度(10-25℃)、振捣频次(5000-8000 次 / m i n )、坍落度( 1 2 0 ± 2 0 m m )、养护湿度( ⩾ 9 5 % )、分缝间距( 4 m× 4 m 网格)。特殊节点采用预埋式注浆止水系统,预留注浆管间距 ⩽ 0 . 5 m ,注浆压力 0 . 3 -0 . 5 M P a, 。

(三)智能化监测与维护

构建 "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一体化运维平台,实现防渗体系全生命周期管理。监测网络配置多源传感器阵列: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定位精度 0 . 5 m )、阵列式渗压计(分辨率 1Pa)、三维激光扫描仪(精度 0 . 1 m m )。数据采集频率设定三级响应机制:正常工况每日 1 次、预警工况每小时 1次、应急工况实时监测。建立渗流场动态数学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渗漏预测。设置多级预警阈值:一级预警触发条件为单日渗流量增幅超2 0 % ,启动复核程序;二级预警对应水力梯度突变 30 % ,激活应急预案;三级预警针对结构位移超限 5 毫米,直接推送抢险指令,系统可在 30 秒内完成从数据识别到指令分发的全流程。维护系统配置快速响应模块:微型注浆机器人可处理 ⩽ 5 mm 裂缝,无人机挂载热成像仪实现大范围渗漏点定位,自修复材料库储备遇水膨胀橡胶、微生物修复剂等新型材料,每年汛期前后开展两次系统性态评估,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与地基雷达检测,生成毫米级三维实景模型,通过 BIM 平台动态更新防渗体系参数,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周期延长 1 5 % 以上。

结语:

农田水利防渗施工技术的革新,需兼顾材料科学、工艺创新与工程维护管理,可以进一步推动绿色防渗材料研发,如生物降解型防渗剂;同时,加强 BIM 技术在施工模拟中的应用,提升复杂工况下的精准度,通过技术集成与管理升级,构建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农田水利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慎孝 . 农田水利灌溉防渗渠道衬砌的标准化施工技术探析 [J]. 大众标准化 , 2025, (02): 52-53+56.

[2] 孙志强, 翟长风. 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 , 2024, (35): 75-77.

[3] 高文贵. 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 2022, (13): 118-121.

[4] 武荣. 影响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因素及注意事项探究 [J]. 河北农机 , 2021, (09):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