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初中信息科技教育
艾国轩
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邮编:638000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育展开讨论,从信息科技教育目标定位、课堂设计实施及教育生态建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新课标下信息科技教育应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通过多元教学模式创新、精准课堂实施策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及完善评价机制,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系。文章提出信息科技教育应构建多维素养培育路径,强化跨学科融合,建立开放共享教育生态,从而实现学生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信息科技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社会数字化转型加速,初中信息科技教育面临重大变革机遇与挑战。新课标强调培养具备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学生,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着力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聚焦新课标引领下初中信息科技教育如何多维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探讨教育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创新及教育生态构建等关键问题,为促进初中信息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方向。
一、新课标聚焦,素养导向
新课标引领下初中信息科技教育突破传统知识技能传授局限,转向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起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责任意识等多维目标体系。这一体系不再将信息技术视为孤立学科,而是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通过目标重构推动教育范式转变。教学目标定位上体现出明显层次性与阶段化特征,低年级着重培养信息意识与基础应用能力,中高年级则侧重发展计算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最终形成螺旋上升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新课标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实际问题解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同时课标明确提出信息伦理与数字公民素养培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网络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为未来数字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系统构建过程中体现出鲜明教育哲学转向,从工具性转向育人性,从应用型转向创新型,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构成完整教育生态圈。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路径,倡导因材施教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与成长空间。通过建立与国际教育接轨评价标准,引入项目学习、STEAM教育等先进理念,初中信息科技教育目标定位呈现出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融合态势。核心素养培育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具体能力指标与学习任务分解,形成可操作、可评价体系。课标还特别关注信息技术赋能其他学科教学潜力,鼓励通过技术手段促进学科融合,实现跨领域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最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与机制。这种多元定位与系统构建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坚实基础。
二、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深化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模式经历根本性变革,从传统讲授型向探究体验型转变,课堂结构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与问题解决过程。以项目式学习为代表教学模式成为主流,教师精心设计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技术实现到成果评价全过程,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模式广泛应用,学生课前通过在线资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则主要用于深度讨论、项目实践与成果展示,大幅提升学习效率与体验。模式创新背后是教学理念深刻变革,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标准答案转向多元评价,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综合素养提升,形成完整教学体系与方法论。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促进者,主要职责变为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探究过程、促进深度思考与反思。
信息科技课堂有效设计与精准实施体现在教学环节精细化设计与课堂资源智能化配置方面。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起点学生提供多层次学习任务与支持,确保所有学生获得成长与成功体验。教学实施强调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如结构化分析法、模块化设计法以及系统化思考法等,引导学生形成规范思维习惯与科学问题解决路径。课堂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度、解决问题策略、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表现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位学生提供精准反馈与改进建议。信息科技特色教学手段如可视化编程、数字故事创作、智能硬件开发等广泛应用于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技术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课堂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为未来社会适应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资源整合优化,评价机制完善
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育生态建设进入全新阶段,资源整合与评价机制改革成为关键抓手。教育资源整合打破传统封闭式资源建设模式,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参与格局。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日趋完善,涵盖微课、案例库、项目库等多种形态,满足不同教学场景需求;智慧学习平台有效连接各类资源与学习主体,实现资源精准推送与学习过程全记录,为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撑。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企业技术专家定期走进课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企业,形成产教融合良性循环。社区资源广泛参与学校信息科技教育,家长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成为重要教育力量,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与实践机会。资源整合优化过程中特别注重质量标准建设,从技术标准、内容标准、应用标准等维度构建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各类资源高质量发展。
评价机制改革成为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关键环节,多元化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既关注知识技能掌握,更注重过程性表现与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学习全过程,包含项目作品、反思日志以及同伴评价等多维信息,形成立体化成长画像。教师评价方式从单一试卷测试转向多元证据收集,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表现性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状况;且评价主体日趋多元,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以及校外专家评价等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数据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学习评价过程,通过学习行为分析、能力模型构建等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精准学习建议与发展规划。评价结果不再仅用于甄别选拔,而是成为改进教学、促进成长重要依据,实现评价育人功能。信息科技学科特点决定其评价更加注重创新性与应用性,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设计创新方案、开发有价值产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新课标引领下初中信息科技教育呈现出鲜明素养导向特征,通过教育目标多元定位、教学模式创新变革、资源整合与评价机制改革,构建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完整体系。未来初中信息科技教育应进一步强化跨学科融合与应用实践,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形成开放共享教育生态。同时应持续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精准支持。通过系统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初中信息科技教育将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茜,王鹏. 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18):21-23.
[2] 龙翔.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科技理论课教学模式初探[J]. 文渊(中学版),2025(1):4-6.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5.01.002.
[3] 吴建霞. 初中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甘肃教育,2024(8):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