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播音主持互动形式的革新与挑战
盘俊杰
蓝山县融媒体中心 425800
一、引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传媒行业历经深刻变革,播音主持作为其中关键一环,也深受技术发展影响。技术的赋能为播音主持的互动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从传统的单向传播逐步向多元、实时、深度互动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对播音主持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研究技术赋能下播音主持互动形式的革新与挑战,对于推动播音主持行业发展、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赋能下播音主持互动形式的革新
2.1 虚拟主播的兴起
虚拟主播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播音主持领域融合的典型产物。通过数字建模、语音合成等技术,虚拟主播能够以逼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完成新闻播报、节目主持等任务。相较于传统主播,虚拟主播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如新华社的虚拟主播“新小萌”,其形象可爱、语言表达流畅,能快速准确地传递新闻资讯。虚拟主播在形象塑造上具有极大灵活性,可根据不同节目风格和受众需求定制独特形象,满足多样化审美需求。
2.2 多屏互动的实现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多屏互动成为播音主持互动的新趋势。观众不再局限于电视屏幕,可通过多种终端设备参与节目互动。电视台节目播出时,观众能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互动页面,参与投票、留言、抽奖等活动。一些直播节目还设置了观众连线环节,观众可实时与主播进行视频通话,表达观点,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打破了传统媒体与观众之间的界限,实现了跨屏互动的无缝衔接。
2.3 智能语音交互的应用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让播音主持互动更加便捷高效。观众通过语音指令即可与节目进行互动,如智能音箱设备,用户可通过语音提问获取节目信息、点播喜欢的内容。在一些广播节目中,听众可通过语音留言参与话题讨论,系统自动识别语音并转化为文字发送给主播。这种方式降低了观众参与互动的门槛,尤其是对于一些不方便打字操作的场景,极大地提升了互动体验。
三、播音主持互动形式革新带来的挑战
3.1 技术依赖风险
过度依赖技术易导致技术故障带来的风险。虚拟主播运行依赖复杂技术系统,一旦出现程序漏洞、服务器故障等问题,可能导致直播中断或出现错误信息,严重影响节目播出效果。多屏互动和智能语音交互也需稳定网络支持,网络信号不佳时,互动延迟甚至无法进行,降低观众满意度。若主播过度依赖技术辅助,自身专业能力可能退化,如部分主播在智能提词器帮助下才能流畅播报,一旦设备故障则难以应对。
3.2 互动深度不足
当前播音主持互动形式虽丰富,但部分互动仅停留在表面。观众参与投票、留言等互动活动,多为简单表达喜好或观点,缺乏深度交流。在一些直播连线中,由于时间限制和话题引导不足,观众与主播交流难以深入,无法充分挖掘有价值信息。这种浅层次互动难以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也不利于节目内涵提升。
3.3 内容质量把控难
互动形式增加使内容生产速度加快,对内容质量把控带来挑战。在多屏互动和社交媒体参与下,大量用户生成内容涌入,其中不乏虚假信息、低俗内容。虚拟主播生成内容可能存在生硬、缺乏情感等问题。若对这些内容审核不严格,易影响节目品质和媒体形象,误导观众。
四、应对挑战的策略
4.1 技术风险防范
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是降低技术依赖风险的关键。以虚拟主播为例,可引入冗余备份系统,为主播的数字形象、语音合成模块及内容生成算法设置多重备份,如央视网的虚拟主播在重大活动直播中,采用异地多机房备份,即便某个数据中心出现故障,也能迅速切换至备用系统,确保直播不间断。同时,针对多屏互动和智能语音交互的网络需求,可结合5G 切片技术,为不同类型的互动场景分配专属网络通道,保障互动数据的实时传输。此外,定期开展技术演练,模拟服务器崩溃、网络中断等突发情况,让主播和技术团队熟悉应急处理流程。还应加强对主播的技术素养培训,除基础的无提词器播报训练外,还需掌握简单的设备故障排查技能,如常见的智能语音交互设备的连接修复、多屏互动平台的基础调试等,
提升其在技术故障时的应变能力。
4.2 深化互动内容
要深化互动内容,需从话题设计、时间规划和内容筛选三方面着手。在话题设计上,可借鉴 TED 演讲的“问题链”模式,围绕核心议题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热点讨论类节目中,先抛出事件现象,再引导观众分析原因、探讨影响,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激发观众全面且深入的观点表达。在时间规划方面,除延长直播连线时长外,还可采用“分段式深度互动”,将长时间的互动环节拆分为多个小主题,每个主题预留充足的探讨时间,避免观众注意力分散。在内容筛选环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观众留言进行情感分析和语义提取,自动筛选出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并通过可视化数据呈现,帮助主播快速定位重点内容,在节目中进行针对性回应和深入讨论,切实提升互动的深度与质量。
4.3 加强内容审核
加强内容审核需构建“技术 + 人工”的双重把关机制。在技术层面,可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用户生成内容和虚拟主播输出内容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字节跳动的内容审核 AI 系统,能快速识别虚假信息、敏感词汇和低俗内容,并自动打上标签。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对审核记录进行加密存证,确保审核流程的透明与可追溯。在人工审核环节,组建专业的审核团队,针对技术难以判断的复杂内容,如隐晦的价值观引导、具有争议性的观点表达等进行深度审核。此外,还需建立反馈优化机制,根据人工审核结果对算法进行持续优化,定期更新审核规则库,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环境。对于虚拟主播的内容生成,可邀请资深播音主持从业者参与算法优化,通过标注优质表达案例、纠正机械性表述等方式,提升虚拟主播输出内容的逻辑性与情感感染力,全方位保障节目内容质量。
五、结论
技术赋能为播音主持互动形式带来了诸多革新,虚拟主播、多屏互动、智能语音交互等新形式丰富了观众体验,提升了传播效果。但革新过程中也面临技术依赖风险、互动深度不足、内容质量把控难等挑战。通过建立技术保障体系、深化互动内容、加强内容审核等策略,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播音主持行业应积极拥抱技术,在创新互动形式的同时,注重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价值,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 裴朗茜 . 播音主持,如何秀出新意与个性 [J]. 云端 ,2025,(21):79-81.
[2] 刘爱民 , 刘洪斌 . 新形势下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J]. 采写编 ,2025,(05):80-82.
[3] 徐世龙 . 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工作创新策略探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08):94-97.
作者简介:盘俊杰(1994.2-),男,瑶族,湖南省蓝山县,本科,二级播音员,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