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商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动态识别与预警机制
赵宁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引言
在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延伸与升级的背景下,油气管道工程的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其施工区域常跨越复杂地貌、不同气候带及人口分布密集区,安全管理难度显著上升。承包商作为施工组织实施的关键责任主体,面临现场人员组织繁杂、作业交叉频繁、外部环境干扰强等挑战,安全管理若仅依赖常规制度与经验式判断,易出现响应滞后、信息脱节和风险失控等问题。尤其在作业现场突发事件频发的现实条件下,亟需突破传统静态风险识别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多维度、多源数据的实时感知与动态响应机制构建。本文立足油气管道工程的行业特性与风险规律,从承包商的安全管理责任出发,系统梳理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动态特征,并探索可操作、可集成、可评估的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构建方案,以期提高现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靠性。
一、油气管道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
油气管道工程具有工期长、路径广、点多线长的特点,其施工活动贯穿开挖、焊接、吊装、防腐、回填等多个环节,每一作业阶段均可能引发多类安全风险,且相互交织、叠加演化。常见风险类型包括机械设备伤害、管道破损泄漏、高空坠物、作业面坍塌、电气火灾、人员误操作等,这些风险因素受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作业工艺、设备状态及人员行为等多维因素影响,呈现出高时效性与不确定性。
从演化规律上看,油气施工风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作业节点上,风险强度与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如开挖期以地质不稳定和坍塌风险为主,焊接阶段则以高温与用电风险为主。此外,外部扰动因素如突发极端天气、地质灾害或第三方破坏,也可能引发新的风险源并迅速影响整个施工区域。这种时空耦合特性决定了安全风险识别必须具备动态更新能力,能够随施工进程、环境变化和风险信息的积累,调整风险评估模型与响应策略。特别是在承包商组织多个作业队伍同时作业的背景下,风险链条中任一环节失控,都可能引发系统性事故,需以动态视角审视并应对。
二、动态风险识别机制的感知路径与数据构建基础
实现施工现场风险的动态识别,核心在于构建可实时感知的多源数据体系,并基于此实现高频数据采集、异常特征判别与风险等级划分。为此,需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搭建“人- 机- 环”全要素数据感知结构。人员维度应依托定位穿戴设备、行为记录系统与生理监测终端,获取作业人员的位置、动作特征与健康状态信息;机械设备维度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设备诊断模块监测运行状态、负载水平与异常震动行为;环境维度则可借助气象采集装置、地质雷达、视频监控与噪音振动检测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环境参数的连续采集。
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需构建动态风险特征库与行为模型,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现场异常记录与专业评估结果的挖掘分析,识别出典型风险触发因素与前置征兆,形成“风险事件—致因特征—先兆表现”的链式关联逻辑。同时,应建立风险识别算法模型,将实时数据与特征库进行比对,判别当前状态下的风险等级与演化趋势,并与预设响应等级匹配,驱动后续预警机制启动。系统还需配套可自学习机制,不断优化风险判别精度,提升识别时效性与适应复杂现场的能力。
三、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分级响应与协同联动策略
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不仅需要风险识别的准确性,更依赖于响应体系的及时性与组织联动的协调性。为此,应建立以风险等级为导向的分级响应机制,根据不同风险等级设定相应的处理流程与行动指令,实现从自动提示到强制停工的全链条响应。低等级风险可由系统自动提示相关责任人并记录备案,中等级风险则需项目负责人组织风险核查与处理反馈,而高等级风险则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告上级监管单位,形成“感知—判断—反馈—响应”的闭环处理路径。
在组织层面,应建立“项目部—作业队—安全监督—监理单位”多方联动机制,明确风险信息的上传路径、核查责任与反馈时限,保障预警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达至关键控制节点。同时应配套应急演练与信息发布机制,确保各级人员在风险响应中角色清晰、操作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应采用可视化界面与多终端推送方式,提高现场响应速度与信息覆盖率,避免因信息传达延迟或误解造成次生安全隐患。此外,平台应设置预警处置记录机制,对每一次响应行为进行记录与评估,为后续优化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与行为回溯依据。
四、机制落地过程中的现实难点与系统优化方向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动态识别与预警机制仍面临多个现实难题。一方面,部分承包商信息化基础薄弱,系统部署成本高、软硬件配套不足、运维能力欠缺,导致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断层,风险识别能力难以发挥;另一方面,现场人员安全素养参差不齐,对智能预警系统的理解与响应存在滞后,影响预警处置效率。同时,不同施工队伍之间的协同程度有限,安全信息共享不足,预警机制在联动执行层面存在碎片化倾向。
为提升机制运行成效,应从制度规范、平台集成与人才保障三方面同步发力。在制度方面,应将动态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纳入合同安全条款与施工组织设计评审要素中,推动其由“可选机制”转为“必设流程”。在技术层面,应推动构建一体化施工安全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采集、风险识别与预警响应的统一界面、统一调度与统一评估,避免信息割裂与职责不清。同时,应推动安全人员技能培训与技术复训常态化,提升一线操作人员对智能系统的理解与配合能力,形成“人机协同”的安全管理新生态。最终,应探索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对安全数据进行加密存证,提升风险信息的可信度与可追溯性,为风险监管提供长效保障支撑。
五、结论
油气管道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已从传统制度管控阶段进入信息驱动与智能响应的转型时期。承包商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过程中,应积极构建以动态识别为核心、以分级预警为抓手的风险控制体系,提升对高频、突发、多源风险的感知与响应能力。本文从风险特征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感知体系构建、识别算法设计与预警机制运行的核心逻辑,并结合实践难点提出系统优化建议,旨在推动油气管道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科学化与信息化进程,实现从“经验管控”向“数据驱动”的根本转变。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平台技术集成,提升承包商的系统建设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为油气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学文 , 江维 , 何磊 . 承包商 HSE 管理体系研究:以油气管道行业 为 例 [J]. 安 全 ,2023,44(06):15-20+105.DOI:10.19737/j.cnki.issn1002-3631.2023.06.003.
[2] 陈星宇 . 加强油气长输管道工程线路施工安全管理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20(8):1950. DOI:10.12159/j.issn.2095-6630.2020.08.1883.
[3] 张建彬 , 蔡宏亮 , 马应奎 . 油气管道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探 索 [J]. 石 油 工 业 技 术 监 督 ,2019,35(4):47-50,57. DOI:10.3969/j.issn.1004-1346.2019.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