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平台赋能高中德育实践

作者

翟成吉

集贤县第一中学

一、德育工作的时代命题

我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如何让德育工作走出 “说教式” 的困境?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空洞的道理充耳不闻,却对新鲜事物抱有天然的好奇。当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走进校园时,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破解德育难题的钥匙。

我校是县域普通高中, 60% 的学生来自农村,近三成是留守青少年。传统德育中,我们组织过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但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有学生在问卷中直言:“听完很感动,转身就忘了。” 如何让德育从 “瞬间触动”转为 “持久影响”,成为我思考的核心。

平台上线初期,我带领德育团队逐模块研究,发现 “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生命安全”等栏目与我校德育目标高度契合。但直接照搬城市学校的数字化经验并不现实 —— 我校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虽达 100% ,但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仅为 45% ,部分农村学生需借助村委会的公共设备登录平台。更重要的是,农村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基本的文档操作都不熟练。基于此,我们确立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家校联动、城乡结合”的实践原则,既要让平台资源发挥作用,又不能让技术成为德育的障碍。

二、搭建三维德育实践体系

(一)思想引领: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

针对高中生对历史的疏离感,我们将平台 " 红色教育 " 专区的资源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选取 “东北抗联精神” 专题,结合本地抗日遗址,设计 “线上研学 + 实地探访” 活动,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线上研学,学生在平台观看《赵尚志传奇》《八女投江》等纪录片片段,完成“抗联战士衣食住行” 知识闯关。平台的互动答题设计很巧妙,比如 “抗联战士在零下 30℃的密营中,如何保持体温?”选项包括 “烤火取暖”“相拥御寒”“运动抗寒”,学生需要结合视频内容才能选出正确答案。高二(7)班学生王萌在实践报告中写道:“看到赵尚志将军穿过的棉衣补丁,再对比平台上‘ 抗联密营冬季温度 ’数据(零下 30% ),才明白什么是 ‘坚贞不屈’。以前在课本上看到这四个字,只是觉得是个成语而已。”

第二阶段是实地探访,我们组织学生赴县博物馆和七星砬子抗联遗址参观。在博物馆,学生用手机扫描展品二维码,就能调取平台上的扩展资料。比如扫描一把抗联战士用过的步枪,屏幕上会显示这种步枪的射程、射速,以及在某次战斗中的使用情况。在七星砬子遗址,学生们沿着抗联战士的足迹行走,同时收听平台下载的 “抗联故事”音频,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第三阶段是成果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平台的 “数字故事”工具制作“我心中的抗联英雄” 作品。有的小组用漫画形式展现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有的小组用配音方式重现 “十二烈士山”战斗场景,还有的小组采访当地的抗联后代,制作成访谈视频。这些作品在校园文化节上展出时,引发了强烈反响。

(二)行为养成:用数据记录成长轨迹

“手机依赖” 是高中德育的顽疾。我们没有简单禁止,而是利用平台“时间管理”工具,开展 “21 天自律挑战”。学生在平台记录每日手机使用时长、学习时段、体育锻炼等数据,系统生成个性化成长曲线,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变化。

(三)心理护航:以匿名空间守护心灵

高中生心理问题往往隐藏较深,很多学生不愿向老师和家长敞开心扉。我们在平台 “心理健康”专区基础上,开设“树洞信箱”,学生可匿名倾诉烦恼,由心理教师和德育干部轮流回复,每天保证 24 小时内回应。

针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每月组织 “心理电影展播”,选取平台推荐的《心灵奇旅》《摔跤吧!爸爸》等影片,在各村小学放映,家长可陪同观看。放映结束后,由教师引导讨论,比如 “电影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这种“观影 + 讨论” 的形式,既解决了设备限制,又促进了亲子沟通。

我们还在平台建立 “同伴互助”小组,由经过培训的学生担任 “心理委员”,在平台分享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高二(6)班学生王浩曾有过焦虑情绪,他在平台分享:“当我感到紧张时,会用平台教的 ‘情绪日记法’,把担心的事情写下来,然后告诉自己‘最坏的结果也能接受 ’,慢慢就平静了。” 他的分享获得了 100 多个点赞,不少学生表示受到启发。

三、破解实践中的三重矛盾

(一)技术便利与数字鸿沟的平

平台使用中,城乡学生的数字鸿沟逐渐显现。城镇学生能随时登录平台学习,农村学生却受限于设备和网络。我们采取 “三个一”措施:每周一节 “平台技能课”,由信息技术教师教授基本操作,确保 100% 学生掌握资源下载、数据上传等技能;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每月 10G 的流量补贴,解决上网费用问题;建立“1+1” 帮扶机制,由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结对,协助他们下载资源、完成线上任务。

(二)虚拟空间与现实体验的融合

有学生反映:“看再多扶贫视频,不如亲眼看看。” 这提醒我们,虚拟空间不能替代现实体验,必须让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于是我们组织 “城乡结对” 活动,城镇学生带着平台上的 “贫困地区数据地图”,到农村体验生活;农村学生则走进县城,用平台记录 “城市变迁”。

我们还将平台的 “生涯规划” 资源与实地考察结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煤矿、农场、电商产业园等,让他们用平台记录所见所闻,对比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高一(7)班学生参观煤矿后,在平台留言:“以前觉得挖煤就是卖力气,没想到现在都是智能化开采,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的煤矿升级出份力。”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协调

平台资源虽丰富,但并非都适合每个学生。比如 “生涯规划”模块多介绍城市职业,对农村学生参考价值有限;“心理健康”资源偏重学业压力,对家庭变故等问题涉及较少。我们建立 “资源筛选小组”,由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共同评选适合本校的内容,确保资源与学生需求匹配。

我们将平台 “生涯规划” 模块与本地产业结合,邀请煤矿技术员、农场主、电商主播等录制 “职业体验”视频,让学生看到“家乡也有大舞台”。视频中,从业者讲述自己的工作内容、成长经历和职业感悟,比平台上的通用资源更有说服力。学生王媛的父亲是养牛户,她通过平台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后,为家里设计了 “饲料配比表”,使牛犊增重速度提高 15% 。她说:“以前觉得考出去才是本事,现在发现能帮家里做事也很了不起。我想报考农业大学,将来把家里的养牛场办得更好。”

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在平台设立 “专题心理辅导” 栏目,分为 “学业压力”“ 人际交往 ”“家庭关系” 等板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相应内容。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我们重点推送 “考前焦虑调适” 资源;高一学生刚入学,我们则侧重 “适应新环境”的指导。这种个性化推送,让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