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作者

陈谨 刘嘉琛 程洁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合肥 230061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面临着冲击和挑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在科技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校  科技  保密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重要阵地,承担了尖端技术、高端科研、重要政策的研究任务,是高新科技和学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增多和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在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引进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等方面的特殊性,高校已成为境外间谍机构窃密的重点目标[1],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面临着冲击和挑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在科技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对策分析,旨在加强高校科技保密管理,保障科研成果的安全与稳定。

一、高校科技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保密意识不到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科研单位。在潜意识里,师生会认为高校平时无法接触到密级文件,无密可保;部分高校师生,认为高校只要不涉及国防科工等敏感领域,就没有泄密风险,缺乏应有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2];一些高校师生甚至认为保密工作细致烦琐,对其存在抵触情绪和侥幸心理。虽然高校开展了普及性的保密宣传教育工作,但从思想深处师生对高校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失泄密造成的危害性和失泄密途径的多样性认识还不到位。

(二)高校人员构成复杂,保密难度系数大。

高等教育机构汇聚了多元人才体系,涵盖教育与研究工作者、实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图书馆研究专员、财务与审计职员,以及负责后勤保障的团队,展现出丰富的人才结构。科技保密任务因教职工集体的存在而变得复杂,这一群体的行为提升了技术资料泄露的风险。在对比其他独立研究机构或单一单位时,高等院校的人员构成呈现出显著差异,其特色在于学术队伍中包含了远超教职工数量的学生群体。教育机构内,本科及研究生级别的学习者构成特定集体,其中涵盖硕士与博士层次的学生。该集体的人数通常是教职工人数的十到十二倍。高等教育机构的常任职员构成其核心骨架,他们承担着定期开展科学技术保密工作的培训与指导职责。一项针对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保密素质的现状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保密意识淡薄,保密知识掌握较少,保密技能欠缺,保密素质较低[3]。同时,高校人员流动性大,包括科研活动、社会服务、学生毕业和访客的进出,使得保密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具挑战性,保密难度系数增大。

(三)保密对象广泛,管理布控不易实现。

高等教育机构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涵盖面极为宽泛,所涉及的科技资讯种类繁多且内容繁杂。由此,保密措施的实施必须展现出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特定指向性,确保能够依据不同科研领域的独特性,拟定恰当的保密策略。伴随着时光的推移,高等院校的学科与专业种类急剧膨胀。各类学科专业根据其特点,制定了不一的保密等级。这些专业领域不仅涵盖了关乎国家安危的重点科研项目,也包含了关乎院校财务收益的应用型开发课题。因此,科研成果保密的界限被大幅拓宽,保密的主体也变得极为宽泛。鉴于高等教育机构讲师在职称评定体系下必须发表相关技术研究的学术文章以及申请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他们负责的保密科研项目常常与日常学术追求保持一致;因此,公布的研究成果和专利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特定领域的技术成就,进而提升了泄密的风险。

(四)保密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

在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范畴内,研究的领域宽广无边,涵盖的科学技术资讯丰富而繁杂。这决定了保密任务必须展示出精湛的专业素质和明确的指向性,确保依据各个科研领域的特点,制订出恰当的保密策略。有的高校虽然加强了保密制度建设,建立了相关保密工作制度,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有时保密制度以及保密督导检查还流于形式[4]。高校近年来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学科及专业数目激增,各类学科专业之间存在迥异的保密级别。这些专业涵盖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科研课题,同时也包含与院校财务收益密切相关的应用研发项目,由此导致科技成就的保密工作变得尤为复杂且关键。拓展至更宽领域,保密的受众变得多样化。鉴于高等教育机构教职工在职称评定流程中的规定,不可避免地会公开探讨其研究的技术细节,通过学术论文发表和技术专利申请。这些教职工所负责的涉及保密的科研项目往往与其日常学术探索的领域相交织研究方向往往相同;其发表的论文和专利难免会涉及研究领域的技术成果,从而加大了失密的可能性。

(五)保密技术不先进,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互联网+”的背景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办公、视频会议、AI办公等新技术不断催生新的保密管理方式,保密工作面临着从传统载体管理向数字治理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高校科研活动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成为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5]。信息时代,窃密手段日益先进,泄密渠道明显增多,窃密行为更具隐蔽性;相对于人防和物防,技防的难度更大、技术更新速度更快,对保密技术科学化的要求也更高。目前,部分高校在科技保密技术方面相对滞后,未能及时更新和维护安全设备和软件,缺乏先进的信息加密、存储和传输技术。这使得涉密信息在传输、存储过程中容易被非法获取,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二、有效解决高校科技保密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保密工作的顶层设计。

保密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高校要把保密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当前做好保密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的保密职责,明确各单位的保密责任清单,严格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形成全校层层抓落实的格局。树立起自顶向下的观念,深植“在保密领域,无琐事可言,胜负往往隐藏于微末细节”的理念,始终保持对保密工作的高度警觉,毫不松懈地拉紧那根关乎保密的神经。构筑全面的保密规章框架,整合管理秘密工作人员、保密物质媒介以及信息技术设备等相关要素。以机制为基石,管理人依靠章法,事务处理遵循章法,奖惩判定亦依照既定章则执行。

(二)开展全员保密教育,构建科技保密堡垒。

全校范围内务必深化保密观念的培养,强化师生对保密职责重大性的认知水平。借助开设保密常识的教育课程、布置展览宣传栏、在线上展开推广活动等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保密的基本知识,务必引领整个校园。教育者和学子们需在思维层面深切领悟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保密任务的重要性达到了极致,使众人明确意识到,保密工作紧密联系着每一个个体以及国家的根本利益。积极提升公众对保密意识的认识,深入研究《保密法》以及其他相关保密条令。构建一套体系,邀约高层机构及保密领域的专业人士主持知识讲授与技能提升课程,观赏保密意识影片,实地考察保密操作演练系统,通过丰富多样的途径与手段深化保密知识普及,构筑全方位的保密教育模式,促使保密意识转化为内在自觉。坚守理念与规范,于言语与行为保持自律,禁忌宣泄不当言论,禁绝散播不良信息,巩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堡垒。

三、结论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高等院校要及时学习贯彻新《保密法》,紧跟保密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加强保密工作的顶层设计、开展全员保密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的水平,保障高校科研活动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许仪.高校科研领域保密风险源及其防范策略[J].保密工作,2023,(03):44-45.DOI:10.19407/j.cnki.cn11-2785/d.2023.03.008.

[2]张咏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保密工作探析[J].高教论坛,2024,(01):53-56.

作者简介:陈谨,1972.08,安徽合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教育管理、生涯规划

基金项目:2024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AH05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