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兴安岭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

作者

刘紫祎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165000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北的国家级生态安全保障区,同时也是边疆地区。其基层治理面临地域辽阔、生态保护任务重等多重挑战。当前,该地区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组织覆盖不全面、队伍能力有待提升、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提升这一特殊区域的基层治理效能,对于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组织设置,构建全域覆盖的党建网络

大兴安岭地区面积达 8.46 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 6.2 人,鉴于林区地域广袤、人口分布稀疏且治理半径过大的客观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是首要任务。一是构建多层次党组织体系,确保党建工作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打造“纵向贯通到底、横向延伸到边”的立体化组织体系。具体而言,要建立“地县乡村 + 网格”五级组织架构,将党组织向基层延伸。为确保组织覆盖无死角,可在每个管护站设立党小组,由党员带头开展生态管护、民生服务等工作。二是创新新兴领域党建模式,扩大组织覆盖范围。针对家庭林场、合作社、旅游经营点等新经济组织,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确保党建工作与新兴业态发展同步推进。建议在每个乡镇设立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站,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定期开展组织活动,确保党建工作有效覆盖。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立足林区干部队伍老龄化、专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是实施头雁培育工程,优化干部选拔机制。需重点推进“头雁培育工程”,同步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重点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群体、优秀退役军人等群体中精准选拔基层党组织书记,确保基层领导者兼具实践经验与责任担当。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围绕生态保护、边境管理、产业发展、数字化应用等大兴安岭地区亟需的知识技能。二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实行“基本报酬 + 绩效奖金 + 专项补贴”的薪酬体系,合理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建议为偏远地区干部提供交通、通讯等专项补贴。同时,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界限和程序,为敢于担当的干部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三、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党建引领治理模式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防汛抗洪等应急任务繁重,同时群众服务需求多样化。结合林区应急任务重、服务需求多样的特点,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深化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精准度。要深化“党建 + 网格”治理模式,实现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双网融合”。依据“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活动”的基本原则,对治理网格进行科学划分,推动党支部与党小组向网格延伸并实现实体化设置,同步选派党员骨干担任专职网格员,构建“网格 -党组织 - 党员”深度绑定的治理单元。二是健全民主协商机制,提升群众治理参与度。搭建“小院议事会”“火塘议事会”等契合林区地域特点的特色议事平台,每月固定召开议事会议,邀请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行业领域代表(如林业从业者、乡村工匠等)组成多元协商主体,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开展平等协商。与此同时,需同步健全基层应急响应机制,组建专业化党员突击队,在森林防火、防汛抗洪、极寒天气应对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基层应急处置的“红色防线”。

四、推动数字赋能,提升智慧治理水平

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八万多平方公里,受位置偏远、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部分地区移动通信信号仍未全覆盖,数字化治理基础薄弱,要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是加快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化治理管理体系。针对该地区地域广袤导致的治理半径过大、服务响应不及时等难题,重点打造一体化智慧党建综合平台——通过系统整合党建事务管理、党员教育培养、群众服务对接等核心功能,推动组织生活线上规范开展、党员动态线上精准管理、群众诉求线上高效办理。二是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提升治理精准性。整合林业、民政、公安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形成全域覆盖的数据网络。同时,要开发便民服务小程序,提供政策咨询、事项办理、问题反馈等在线服务。

五、强化资源整合,完善保障激励机制

立足林区财力相对有限、资源供给不足的客观实际,需将资源整合作为破解基层党建经费保障难题的关键路径,通过统筹各类资源要素,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稳定支撑。一是以强化资源投入为基础,同步健全系统化经费保障机制。针对林区党建经费供给短板,需进一步加大政策与资源倾斜力度,构建以财政投入为核心支撑、党费补助为重要补充、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体系,既明确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又通过党费补助弥补专项需求,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有序参与。二是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抓手,同步优化干部激励机制。针对林区内边境地区与偏远林场的治理环境特殊、工作难度更大的实际,需避免考核“一刀切”,指标设计需紧扣边境地区维稳戍边、民族团结的特殊任务,以及偏远林场生态保护、民生服务的核心需求,对两类区域实行考核权重倾斜与加分政策,确保考核能客观反映干部工作实绩。

六、深化产业融合,促进治理效能转化

立足林区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基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纽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实践动能,是推动林区经济提质与民生改善协同并进的关键路径。一是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林区产业体系。重点构建“党组织引领、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的产业化发展联合体,由党组织牵头对接政策资源、整合土地劳力要素,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劳务参与等方式融入产业发展。在产业培育方向上,需聚焦林区生态优势与资源特色,重点支持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在生态旅游领域,依托林区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打造“林区研学 + 康养度假 + 红色教育”融合型旅游线路;在林下经济领域,围绕食用菌、中药材、野生浆果等特色品类,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在绿色食品领域,强化“从林地到餐桌”的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培育区域特色绿色食品品牌。同时,以“党建 + 产业”为抓手,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标杆示范项目,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林区产业整体升级,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二是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构建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体系。聚焦利益分配环节搭建长效机制,重点构建“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 + 效益递增”的多元化分配模式,其中“保底收益”需明确不低于当地最低收入标准,发挥风险兜底功能;同时建立收益递增机制,随产业规模扩大、品牌价值提升同步提高群众分红比例,切实保障参与群众的长期利益。定期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群众掌握新技能,拓宽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

[1] 严燕 , 西昱霏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基于鲁北Y 社区的考察 [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38(04):72-79.

[2] 孔凡义 . 再社会化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政党社会学范式拓展 [J/OL].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4):9-16[2025-08-24].

[3] 叶敏 . 寓简约于高效 :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J]. 求索 ,2025,(04):89-97.

[4] 闫函. 城市社区网络治理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D]. 吉林大学,2024.

[5] 何琪.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D]. 吉林大学,2024.

本文系2025 年度大兴安岭地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大兴安岭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DS0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