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基层工业统计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思路探究

作者

刘屏萍

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618400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宏观格局中,基层工业统计工作是重要基石。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的新时期,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精准可靠的工业统计数据,是政府制定科学产业政策、企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社会各界了解工业发展态势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基层工业统计工作面临诸多严峻困境,若不解决,将严重影响统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制约经济科学决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困境并寻求解决思路迫在眉睫。

二、基层工业统计现状

2.1 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

企业内 “重会计轻统计” 观念普遍,统计岗位常由会计兼任。会计本职工作繁重,难以兼顾统计,且会计岗位流动性大,致使企业统计人员频繁更换。新人员需重新熟悉业务与流程,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连贯性,易引发数据失误。基层统计岗位工作强度高,要处理海量数据和复杂报表,晋升空间却有限,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人员流动频繁。乡镇园区工业统计多为临时人员,缺乏归属感,一有机会便离职,影响统计任务落实,降低工作质量。

2.2 基础性统计资料、财务核算资料不全

统计台帐对保障数据质量至关重要,可实际工作中,企业统计人员更替时缺乏规范交接,新人员对过往工作情况不了解,只能重新摸索,大大增加工作难度与时间成本。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资源投入少,未给统计人员足够时间完善台帐和收集资料,统计工作在企业处于边缘地位。部分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账目混乱、凭证缺失,统计人员难以据此获取准确完整数据,导致统计数据偏差大,可靠性和应用价值降低。

2.3 基层统计地位难以提高

与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基层统计单位受重视程度低。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企业对法规了解甚少,缺乏依法统计意识。在执法方面,存在执法宽松、处罚不力的情况,对虚报、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威慑不足,部分企业违法后未得到及时纠正,引发效仿,扰乱统计秩序,加大基层统计工作难度。

2.4 基层统计报表催报难度较大

企业统计人员多为会计兼任,精力分散,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填报报表时对指标理解偏差、方法不规范,影响报表质量与报送效率。乡镇和企业统计工作缺乏政策资金支持,办公设备与软件落后,薪酬和考核不合理,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存在推诿、拖延现象,未养成按时报表的习惯。基层统计部门催报困难,耗费大量精力,部分企业仍拖延,影响统计时效性,无法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2.5 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实用

现行统计调查制度侧重满足本级和上级管理需求,基层统计人员主要负责数据收集和报表汇总,难以从统计工作中获得深入分析本地区经济的有效信息,限制了基层统计工作价值与人员主观能动性。部分统计制度规定与地方实际不符,因各地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政策不同,一些指标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获取可靠数据,却仍需按统一标准填报,基层统计人员只能拼凑数据,既增加工作负担,又严重影响数据真实性和统计制度实用性。

三、工作举措及相关建议

3.1 争取领导重视

基层统计部门应主动构建与各级领导的常态化沟通桥梁,定期且系统地汇报统计工作全貌。在汇报时,要紧密结合工业经济的动态发展,用详实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清晰呈现统计工作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趋势判断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让领导切实认识到统计工作是经济决策的重要支撑。比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统计数据,分析某一行业的发展兴衰,为领导制定针对性产业扶持或转型政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积极争取领导在政策与资金上对乡镇企业统计工作的倾斜。详细规划资金用途,如用于更新统计设备,提升数据采集与处理效率;设立专项培训资金,提升统计人员专业素养等,以改善统计工作环境,增强统计岗位的吸引力与重要性。

3.2 加强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

加大统计工作宣传力度,针对企业领导开展专项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统计知识讲座、分享成功企业借助统计数据优化决策的案例等方式,让企业领导深刻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促使企业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对于基层统计人员,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统计业务知识,包括统计指标解读、数据收集方法、报表编制技巧等,还要强化统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职业操守。培训形式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定期集中授课与日常线上学习互补,同时,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专业证书,将其与绩效、晋升挂钩,激励统计人员积极提升业务水平,打造稳定且专业的基层统计队伍。

3.3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落实

在稳定基层统计队伍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基层统计部门应制定细致的企业指导计划,定期选派业务骨干深入企业,依据企业的行业特性与生产经营模式,指导其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确保数据记录准确、完整、便于追溯。同时,协助企业完善财务核算体系,梳理财务数据与统计数据的关联,规范财务核算流程,为统计数据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源。此外,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台帐管理、财务数据支撑、报表质量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跟踪整改效果,督促企业持续提升统计基础工作水平。

3.4 依法治统、依法兴统

完善统计法规制度,明确统计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与处罚细则,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与威慑力。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调研基层统计工作实际,确保法规能精准解决基层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统计法规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行业会议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统计法规知识,制作生动易懂的宣传资料,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统计法规的认知度与敬畏感。加大执法力度,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定期开展统计执法检查行动,对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的执法震慑,营造良好的统计法治环境,保障统计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3.5 改革统计报表制度,优化统计指标体系

对现有统计报表制度进行全面评估,精简那些不常用且在地方难以获取可靠数据的指标,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强化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如增设绿色工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以更好地反映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结合各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制度更贴合地方需求,能准确反映地方工业经济的独特性与发展态势,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统计信息服务 。

四、结语

基层工业统计工作在新时期面临诸多复杂严峻的现实困境,从多方面制约统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影响工业经济科学决策与可持续发展。但通过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加强人员培训、落实基础工作、推进依法治统、改革报表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能够解决现存问题,提升基层工业统计工作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娟芳.新时期背景下做好基层工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1,(26):63-64.

[2]于正荣.W 区基层工业统计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