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课堂教学为抓手,探索“ 美育 + 学科” 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策略
陈彦如
南平市实验小学 353000
一、“ 美育 + 学科” 融合的重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浸润美育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如此,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美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辅助,将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觉得美术课堂新颖有创意,从而对美术课堂更有兴趣,自然就更容易在润物细无声中浸润美育思想,达到美育的目的。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引入小游戏导课,让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注意力被吸引;融入数学学科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对称美、比例美,能够更好地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理解本学科知识。
2. 培养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与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融合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在美术学科艺术作品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培养对历史的感悟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3.提升审美素养,践行以美育人
美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个核心目标的实现不仅仅依靠美术课堂,还可以通过与各学科的融合,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欣赏到不同领域的美,如科学之美、技术之美、文化之美、劳动之美、品德之美等,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二、当前“ 美育 + 学科” 融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融合理念淡薄、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对美育与学科融合的理念认识不足,仍然将美育和学科教学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在教学中,缺乏主动融合的意识和行动,导致融合教学难以真正落实。而且,在进行美育与学科融合时,融合方式较为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插入其他学科知识,或者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插入一些艺术作品或审美活动,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这种表面化的融合方式无法充分发挥美育与学科融合的优势。
2. 教师知识面有待扩大,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美育与学科融合对教师的各方面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然而,部分教师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储备不足,或者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占比太过,使课程变味。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仍然以学科知识的考核为主,对美育与学科融合教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反映融合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融合教学。
三、“ 美育 + 学科” 有效融合课堂教学的策略
1.树立融合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美育 + 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充分认识到美育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开放的教学思想,会取材、善设计、能组织,会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取材,设计出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开创适合学生发展的“美育 + 学科”课堂。
2. 创新融合教学方式
(1)主题式融合
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将美育与多个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走进春天》一课时,以“春天”为主题,可以将语文中的描写春天的诗词、音乐中的春天歌曲、科学中的春天植物生长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开展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春天的感知,最后服务于教学,将之融合到美术教学中的绘制一幅关于春天的绘画。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感受春天,不仅能够加深对春天的理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还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项目式融合
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美育 + 学科”的融合。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爱护家园》一课时,引课环节让学生先从劳动学科的垃圾分类知识入手,引起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再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用白板小程序玩垃圾分类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授课环节使用信息技术做的动画、微课视频等教授公益招贴的组成及设计方法,从文字、图案、色彩、创意等角度分析招贴设计思路,从而传达美育思想、突破教学重难点;展示作品环节让学生把设计好的招贴张贴在自家楼下或小区的垃圾桶旁,倡导大家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将设计作品运用于生活,将美育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高雅情操,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将学生被呼吁起的“热爱生活、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的意识落实到实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项目任务,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3)情境式融合
创设具有美感的教学情境,将学科知识融入其中。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我们班级的标志》一课中,利用 AI 智能创建一个标志展览馆,学生以第一视角进入,可自由参观馆内展品,在展览馆情境中,模仿真实博物馆形式,学生需要自行扫码才能得到某些知识讲解,通过探索发现,习得标志的特点和设计方法,然后使用平板小程序设计班级标志,最终设计作品又挂回展览馆展览,全班同学进展厅都能欣赏评价。整堂课中,美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贯彻整个课堂。通过情境式融合,在情境中学、在玩中学,能够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印象深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既要珍惜培训机会,挤出时间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又要注重自我提升,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更新教育教学理论,参加线上课程、观摩线上优秀教学案例、做札记等,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融合教学水平。
教师要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融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学习态度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小结:
“美育 + 学科”有效融合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愿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教训。通过树立融合教学理念、创新融合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较好地地推进美育与学科的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在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美育 + 学科”融合之花一定会在课堂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本文系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 “十四五”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养专项课题“‘美育 + 学科’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