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舞蹈选材思考:依生活、悟生命、求创新

作者

王田

四川音乐学院 610500

一、舞蹈选材的根基与内核

舞蹈选材是指舞蹈编导为了选取未来要创作舞蹈作品的素材,经过对生活中一些适合舞蹈表演的生活素材精挑细选后,最后成为舞蹈作品主题的材料基础。舞蹈选材也是选择舞蹈作品的题材。优秀的舞蹈作品应该是具有紧紧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俱进的,与人民产生情感共鸣,具有普世价值永远被人民铭记于心的选材,同时又不断与时俱进着,“万变不离其宗”时刻以民族精神、民族气概为核心,以及抒发表达着艺术家个人地理想愿望的选材。

1. 贴近生活

舞蹈属于社会生活审美活动的一种,是舞蹈编导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审美评价和志向,体现着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舞蹈选材源于我们的生活,舞蹈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以及植物形象等都是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随处见到的,这些生活形象之所以被编导们编创成舞蹈形象赋予舞蹈作品中,为舞蹈作品赋予深层含义,离不开编导创作背后一步一步的贴近人民大众生活,感受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审美爱好等。怎么一步一步地去感受生活?“走”是最舒服的状态,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以及内心感受到的都离不开走,你只有迈出去了才可以真真实实地体验到,走出去了就看到了,才会停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独特的“材”。如我国北方民族里的蒙古族,凭借着幻想是感受不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好客、粗狂和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背后的文化特征,就需要编导走到大草原上骑到马背上去真实体验,与蒙族人民生活过后就会明白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形象特征是因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民族性格和情感都与马相关,所以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舞蹈艺术是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生活的状态或者表现着社会生活,而最终归宿需要编导真正走出幻想,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的脚踏实地“走”,走到舞蹈中的“走”,“走”进生活的本质。

2. 贴近生命感悟

生命感悟第一要求是以人的情感为根基的,围绕“人的情感“去探索生命的感悟。“共性”的感悟与“个性”的感悟是相互依存相互有联系的,尤其在情感上更是相互交融。在舞蹈创作中,所有的创作的灵点都是情之所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这里的“情”就来源于舞蹈编导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不普通的生命感悟。如舞蹈作品《进城》,它是表现了一群乡下的农民来到大城市开始了打工生涯,舞蹈演员把农民从刚见到大城市的激动与喜悦到打工想家的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透过演员优秀的表演看到作品本质,这个作品想要告诉人们,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被更多的人理解、关爱,使社会达到和谐。这个舞蹈作品的主题是编导从广大普通的劳动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发声,属于是编导在生命成长中的“共性”的感悟。

“个性”如何在舞蹈作品中体现?内在生命的感悟是舞蹈编导在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基础。就像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著名音乐——《春之祭》,被许多舞蹈家拿来创作舞蹈作品,在众多编导创作出五花八门的舞剧《春之祭》中,皮娜·鲍什创作的《春之祭》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她感受到的不是传说中的各种祭奠礼仪,不是俄罗斯教会古老的传说,更不是祭奠后的大地回春,编导内心体会到的是那个因为抵抗不过厄运的降临,而被迫献出生命的可怜少女内心的悲哀与绝望。在这个作品中体现了皮娜对传统腐朽祭祀习俗的强烈批判。同时,编导还在作品中通过描写在祭祀前人们为了自己可以活命而竞相逃脱推卸以及可怜少女被选出当作祭品后人们的无情冷漠和每个人内心的暗自窃喜。不难发现,皮娜在创作《春之祭》时是有着她自己的审美情趣,作品中体现着她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个性”的生命感悟需要编导在选材创作中勇于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用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立的个性去表现自我内在丰富的情感,积极的去发现别人捕捉不到的点用自己的人生观念、自身内在张力去舞动生命的脉搏。

二、传统题材的创新表达

创新是在事物原先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地找新奇的点,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状态的状态。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必定有一个好的“材”结合好的创意支撑着,这都源于编导长于研究、勇于反惯例,活于利用。舞蹈编导在面对同一材料时,推敲舞蹈要“说什么”和“怎么说”时,注意如何在传统题材的“新”和“亮”上做足文章,标新出奇,舞蹈编导在选材立意方面便可以做出许多新巧创意。不同的舞蹈编导在面对同一题材各有不同的想法。德国现代舞编导家皮娜·鲍什编创的《春之祭》传达了祭奠女孩内心的惧怕与挣扎;葡萄牙库伦舞团编创的《春之祭》则传达的是一群人一起为一个人牺牲;美籍华人编舞家沈伟编创的《春之祭》则是用舞动着的身体来阐释音乐。杨丽萍现代舞剧《春之祭》则与众不同,杨丽萍结合她独特的孔雀舞蹈语汇使得这部有着人类共鸣的《春之祭》重新打造为带有东方文化味道的中国现代民族舞剧。杨丽萍的《春之祭》就像是一场生命的轮回,她和她的舞者就是这场轮回中的修行者,用身体的舞动给观众带来的生命的无畏。

三、舞蹈选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沉淀,是非常丰厚的艺术宝库,在艺术创作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舞蹈编导首先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熟悉和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张继刚就是这样优秀的舞蹈编导,张继刚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舞蹈题材的民族性,他的作品注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例如舞蹈作品《黄土黄》表现的黄河儿女们对黄土地的热爱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民主义族精神。剧中有一个男子跪服在地上,一双颤抖的受捧起黄土,洒向天空,接着黄土劈头盖脑的冲洗着他的灵魂,使观众感受到了黄土对黄土儿女“根之所在”般的重要性。张继刚创作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作品时代特征明显,材料选取会抓住不同时期特有的色彩去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所以激起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强调对生活的态度。如《军魂》、《战士》等军旅题材的舞蹈作品,他仔细观察军人风貌和军营生活,歌颂赞美了中国多姿多彩的军人形象,讴歌了时代主旋律。舞蹈编导在选材时要考虑材料中的人物是否形象鲜明,是否可以表明作品的主题与内容,材料选取中的人物形象要立足于民族形式去表达民族情感。舞蹈创作的核心是人,舞蹈创作应是面向中国民族文化,面向时代,不断创新与突破,使中国舞蹈走向更高的水平。

四、总结

舞蹈创作的选材需根植于生活的艺术,这样才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与生活的真实性,将自身精神层面的生命感悟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个性”与“共性”共存。编导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通透的心灵,时刻关注当下大众的生活状态与现实感悟。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思维与时俱进,舞蹈展现民族特色,形成编导个人的创作观。对于传统题材要勇于超越与突破”。在这个全球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舞蹈作品的选材要以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视角去发展舞蹈艺术,以全新的眼光对舞蹈进行全面地衡量,最终创作出更有中国韵味和国际视野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玫 .《舞蹈编创的选材和立意》课程教学反思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5,(02):18-21.

[2] 程海霞 .《舞蹈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3] 丁宁 . 民族舞蹈作品选材角度探究 [J]. 尚舞 ,2024,(22):74-76.

[4] 金艳丽 .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 [J]. 当代音乐 ,2024,(02):159-161.

[5] 陈青华. 以“身边人”为切入点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