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具身认知视域下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应用于小学唱游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李晓钰

济南大学 250000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新课标”)理念下,“唱游”教学作为小学音乐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强调将演唱、聆听等基础音乐活动与律动、创作、表演等多元表达形式有机融合,通过趣味游戏实现系统化教学。本研究所探讨的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核心支撑,主张在教学中激活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感官协同机制,通过跨模态感知通道的整合,将抽象音乐要素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具身化认知过程,既契合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形象思维主导、动作认知优先”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能通过全感官参与激发创造性思维,助力学生在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维度实现综合提升。

一、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与音乐唱游概述

(一)多觉联动教学法的理论与认知逻辑

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以多元智能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为双理论支柱,构建起“全感官协同—立体化认知—创造性转化”的教学逻辑链条,其核心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模态刺激的有机整合,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单一感官输入的局限,契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主导、动作认知优先”的身心发展特征。

(二)音乐唱游与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契合度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新课标”),倡导的“唱游”教学模式与多觉联动教学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形成理论共振,二者共同指向“沉浸式体验”与“创造性表达”的教学目标。音乐唱游教学作为符合新课标导向的新型教学样式,是第一学段音乐教学的新路径。唱游教学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局限,深度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增强道德文化底蕴、保障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锻炼实践能力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教学设计

小学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身心发展呈现活泼好动、形象思维主导、模仿能力突出的特点,且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针对这一学情,课堂教学需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多元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引导、实践体验等教学方式,全方位激活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助力学生在趣味化的音乐体验中感知旋律魅力,在欢乐氛围中实现音乐素养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一)“多觉联动”的教学策略

1. 视听联动

在《小老鼠上灯台》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环境音效创设情景:播放模拟老鼠跑动的窸窣声、桌椅机关的吱呀声及油瓶摇晃音效,同时以低沉的语调讲述故事:“漆黑的夜晚,一只贪吃的小老鼠偷偷溜上了厨房的灯台......”引导学生闭眼聆听,展开想象。随后,学生在复听过程中观察颜色图谱,对应不同音乐情绪的变化节点。

2. 听唱联动

在听唱联动环节,学生通过“lu”音模唱与手势辅助感知旋律线条,在教师多情绪示范演唱中进行音乐辨析,并结合所学进行歌曲创编。

3. 触听联动

为深化学生对歌曲节奏与音色的感知,本环节设计乐器体验活动,通过双响筒与木鱼模拟小老鼠的声音与动作,引导学生建立声音意象,并开展分组协作实践。

4. 动唱联动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将音乐游戏深度融入歌唱教学,通过“动觉 -听觉- 情感”的多维联动,构建“玩中学、学中创”的沉浸式学习场景,使传统歌唱课堂焕发活力。

(二)教学评价设计

该教学评价表围绕《小老鼠上灯台》从四个评价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视听联动维度,考查能否识别 3 种环境音效、匹配颜色与情绪、用肢体表现歌曲,通过音效识别记录等工具,以识别准确率等为标准,权重 25% ;听唱联动维度,关注旋律模仿准确度等,借助旋律模仿分析等方法,依据音准偏差等标准评价,权重 25% ;触听联动维度,评估乐器音色区分能力等,利用音色识别测试等,按音色辨别正确率等评判,权重 25% ;动唱联动维度,衡量情绪表演感染力等,通过游戏视频分析等手段,以情绪表演得分等为标准,权重 25% 。

三、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运用于唱游课堂《小老鼠上灯台》的教学启示及意义

(一)教学启示

本文通过“视听 - 听唱 - 触听 - 动唱”四维联动策略,构建全感官参与的音乐学习场景。例如,学生通过视觉图谱的色彩变化捕捉音乐情绪(如黄色对应“期待”、红色对应“高兴”),借助触觉敲击乐器(双响筒模拟老鼠跑动节奏、木鱼表现碰撞音效)感知节奏型,再通过动觉角色扮演(如“害怕”时捂脸发抖的肢体表达)深化情感体验。这种将抽象音乐要素(音高、节奏、情绪)转化为“可看见、可触摸、可表演”的具身化实践,契合低年级学生“动作认知优先”的身心发展规律,使课堂趣味性提升的同时,实现从具象感知到抽象理解的认知迁移。

(二)教学意义

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教学可通过高频率的感官刺激切换(如图谱分析 $$ 乐器体验→游戏表演)与创意任务(如随机抽情绪卡片演唱、改编歌曲结局),持续激活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玩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完成节奏感知、旋律模唱等目标,实现学习状态从“被动聆听”向“主动发现”的质性突破。

结语

多觉联动教学法与新课标“唱游”理念的深度耦合性: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横向拓展与具身认知理论的纵向深化,打破传统音乐教学单一感官输入的局限,为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主导、动作认知优先”的认知特征提供适配性教学方案。

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加速,多觉联动教学法可进一步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融合,创设“数字乐器交互”“虚拟情境表演”等新型学习场景,拓展全感官体验的时空边界。这种“传统教学智慧 + 现代技术赋能”的创新路径,不仅为小学音乐教育注入新动能,更将为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学荣 . 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一场音乐课堂教学的革命[J]. 音乐生活 ,2021,(02):15-20.

[2] 白倩茹 . 多觉联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J].教育界 ,2024,(22):11-13.

[3] 吕叶 . 多感官体验的趣味唱游教学——以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为例 [J]. 新课程导学 ,2024,(36):17-20.

[4] 李夏 . 互为“正负形”相与“共生线”——小学低学段唱游课实践研究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5,(01):22-28.

[5] 刘若男.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趣味唱游”研究——以歌曲《上学》为例 [J]. 新课程研究 ,2025,(01):72-74.

[6] 陈冰媛 .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音乐唱游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 新课程评论 ,2025,(01):12-21.作者: 李晓钰(2001.05-)  女 汉 在读全日制研究生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邮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