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旺绵羊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次仁拥宗 次仁拉姆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畜牧总站 西藏自治区 昌都市 854000
东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山峡谷地带构成了阿旺绵羊的核心分布区域,该畜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对低氧、强紫外线辐射及冬季严寒等极端环境的高度适应特性。与此同时牧户养殖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补饲配方不合理、棚圈防寒效能不足及疫病防控碎片化等技术短板导致羔羊繁殖成活率持续徘徊在较低水平,既制约牧民经济收益增长也威胁地方良种遗传资源的延续,因此如何在高寒生态脆弱区建立兼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生产高效的阿旺绵羊饲养技术体系,成为当前藏区畜牧科技攻关的核心命题。
一、西藏阿旺绵羊饲养的特点
(一)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适应特性
西藏阿旺绵羊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带长期繁衍生息,形成对低氧、强紫外线及剧烈昼夜温差的特殊生理适应机制,其肺部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低海拔绵羊品种以提升氧气交换效率,同时厚密的双层绒毛结构有效阻隔零下 25 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侵袭,这种遗传适应性使该畜种可在年平均气温低于 5 摄氏度的寒旱区维持基础代谢平衡,相关日常饲养管理需严格遵循高原生物节律调节规律,避免在低气压天气实施追赶驱赶等剧烈运动操作,尤其在春季转场时期需预留至少 15日的高程渐进过渡期以适应气压梯度变化,冬季牧场选址则必须避开海拔3800 米以上的冰雪覆盖区以减少能量过度消耗[1]。
(二)季节性游牧的饲草依赖模式
畜群全年约 75% 的营养供给依赖于自然草场资源动态变化,其采食行为紧密跟随高寒草甸的物候周期波动,每年 5 月下旬至 9 月集中于海拔 4000 米左右的夏季高山牧场利用禾本科早熟禾属植物生长优势,9 月中旬后沿河谷地带逐步下移至 3000 米左右的秋冬季牧场依靠莎草科苔草属植物的枯草期营养维持,这种延续千年的季带垂直转场方式导致饲养全程呈现显著的空间动态性与资源不确定性,在近十年气候变暖导致的牧草返青期紊乱背景下,要求基层畜牧人员建立基于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与地面牧草样方监测的联动预警机制,当优势牧草覆盖度低于30% 或株高不足8 厘米时需提前启动应急干草储备调运预案。
(三)越冬期营养干预的刚性需求
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长达 150 天的枯草期内自然草场粗蛋白含量降至 4% 以下,难以满足妊娠母羊胎儿发育与基础代谢的 12% 蛋白需求阈值,传统补饲方式因豆饼类精料运输成本过高而普遍依赖当地青稞秸秆等低质粗饲料,致使成年羊群平均掉膘率达体重 22% 并伴随 15% 以上的羔羊发育迟滞现象,现代饲养规程要求构建 " 当地农副产物 + 过瘤胃蛋白 " 的组合补饲策略,具体实施中将油菜籽粕经甲醛保护处理制成含 32% 过瘤胃蛋白的补充料,按妊娠后期母羊每日 300 克、哺乳期母羊每日 500 克的标准分早晚两次投喂,同时将青贮燕麦草切割长度控制在2 厘米以内以提升采食效率。
(四)特殊寄生虫病的循环防控压力
高寒湿润季风气候使肝片吸虫与肺丝虫的中间宿主螺类在夏季牧场水洼地带大量繁殖,传统每年 2 次的驱虫模式因忽略寄生虫发育周期导致 38% 以上重复感染率,针对性防治技术体系需建立三级监测节点,在 6 月幼虫孵化高峰期采用氯氰碘柳胺钠对沼泽区放牧羊群实施预防性给药,9 月转场前通过粪便虫卵检测确定硝氯酚精准投药剂量,次年 1月对棚圈积粪喷洒 0.1% 硫酸铜溶液以阻断越冬幼虫传播链,该动态防控策略使寄生虫感染造成的羔羊死亡率从 12.7% 降至 3% 以下。
二、西藏阿旺绵羊饲养管理技术应用策略
(一)高寒草地分区轮牧的实施规程
鉴于草场资源在季节和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特性,实施基于地形与植被恢复能力的围栏轮牧制度成为核心管理策略,具体将传统游牧路线划分为四个闭合轮牧小区,每个小区放牧强度控制在羊群连续采食 7日后转入下一区域,确保优势牧草留茬高度始终维持在5 厘米以上以维持再生潜力,轮牧周期设定严格遵循高寒草甸28-35 天的自然恢复周期,在早霜来临前完成全部轮牧单元的利用循环,轮牧实施期间需每日记录畜群移动轨迹与核心观测点的牧草盖度变化,当区域植被覆盖度连续三日低于 30% 时立即启动跨年度轮牧预案。
(二)本地化补饲料的调制应用方法
针对冬季蛋白供给短缺的系统性缺陷,开发基于西藏农副产物的发酵复合饲料具备操作可行性,选用当地油菜籽粕与青稞秸秆为主要基质,按照 65:35 的干物质比例混合粉碎至 2 毫米粒径,添加占总量 3% 的复合菌剂进行密封发酵处理,在环境温度 15 摄氏度条件下维持 21 天完成有氧 - 厌氧转化过程,最终产物粗蛋白含量可提升至 18.5% ,对于妊娠后期母羊采取晨间放牧归圈后补饲 0.5 公斤发酵料与 200 克磷酸氢钙混合物的精准投喂规程,哺乳母羊则额外增加午间 0.3 公斤甜菜粕补充以维持乳质分泌稳定性。
(三)幼畜培育环境的技术控制要点
羔羊成活率提升关键在于产后 72 小时内的环境应激管控,产羔棚舍需维持相对湿度 45%-55% 的阈值范围并安装地暖设备保障地面温度在 12 摄氏度以上,新生羔羊脐带消毒采用 5% 碘酊浸泡处理配合 0.5% 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的颈部皮下注射程序,对初生重低于 2.8 公斤的弱羔实施代乳粉强制补喂措施,其配方按脱脂奶粉 65% 、乳清粉 20% 、大豆磷脂 10% 的比例配置成 38 摄氏度温水溶液,通过训练后的条件反射建立使得特殊喂食频次达到每日 6 次,持续至羔羊可自主采食 15 克以上精料时终止干预。
(四)寄生虫病动态化监测防控网络
构建" 牧场- 转场- 棚圈" 三维防控体系需设立季节性监测节点,每年五月启动牧区水洼地带螺类密度调查,当单位面积钉螺数量超过10 只 / 平方米时对邻近放牧区域采取 0.5 毫克 / 升氯硝柳胺水体的环境清理措施,九月转场过渡期执行粪便虫卵漂浮法定量检测,感染强度超过300 枚/ 克的个体单独标记进行10 毫克/ 公斤体重的三氯苯达唑给药处理,冬季棚圈管理每周两次采用 4% 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地面以破坏幼虫越冬环境链,同时切断病源传播路径[2]。
总结
综上所述,西藏阿旺绵羊的精细化饲养管理实践是对高寒生态约束与畜牧生产需求矛盾的动态平衡过程。未来需进一步深化高原畜牧物联网技术在放牧轨迹实时监控与个体健康预警方面的深度应用,重点突破气候变暖背景下牧草物候模型与补饲策略的动态耦合机制,同步探索藏区特有饲用植物资源在过瘤胃蛋白包被工艺中的创新利用路径。由此推动阿旺绵羊饲养管理从经验依赖型向数据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高寒草地生态屏障功能与特色畜产品高质量供给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乐乐 , 高云 , 刘锁珠 . 阿旺绵羊研究现状及展望 [J]. 西藏农业科技 , 2022, 44 (04): 106-108.
[2] 德庆卓嘎 , 洛桑崔成 , 格桑加措 , 等 . 西藏阿旺绵羊生产性能研究 [J]. 当代畜禽养殖业 , 2019, (04): 3-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