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大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王继军

湖北省襄阳市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 441000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阻碍着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幼小衔接的内容过于片面。许多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衔接,强化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社交能力等素养的培育,导致学生在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新环境,出现焦虑、退缩等不良情绪。其次,部分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未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有效衔接环节,使得衔接流于形式。此外,教师在幼小衔接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欠缺,导致幼小衔接质量低下。

一、剖析社会适应能力内涵,丰富幼小衔接内容

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之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则,融入群体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等各种情境的能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分为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规则遵守和情绪管理与应对四个维度。要求幼儿经过社会化训练,锻炼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快速熟悉陌生环境,具备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理解并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养成规则意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的调节和管理情绪,掌握简单的解决问题方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首先,有助于学生融入集体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人。其次,在幼小衔接中融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小学学习节奏,降低学生小学入学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应风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例如,针对幼儿园大班学生“适应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师充分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丰富幼小衔接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设计“小学一日游”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小学,教师实时进行建筑讲解。让学生对于小学环节形成初步认知,帮助学生卸下防备心理,进行初步社会化训练。其次,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应对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如果在商场和父母走失了应该怎么办呢?”,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进一步强化学生应对经济情况的应变能力。将社会适应能力融入幼小衔接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幼小衔接教学质量。

二、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幼小衔接教学形式

针对幼小衔接教学,教师往往聚焦于单方面讲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在幼小衔接课堂上参与度较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进而导致幼小衔接教学质量欠佳。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学生广泛参与的,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幼小衔接教学成果。

例如,针对“人际交往”的幼小衔接学习时,教师创新幼小衔接课堂的教学形式,创设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开设“交友小妙招”的自主分享会。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回忆自己在幼儿园时的交友经验,一起探讨交朋友的小妙招。学生广泛参与,畅所欲言,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设置“冲突解决小法庭”的情境,针对“意见不合”进行矛盾解决,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扮演,还原冲突矛盾场景。小法庭成员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在课堂上进行呈现,不仅锻炼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优化评价体系构建,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指标

现有的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衔接是否扎实,忽视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师应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反馈形式充分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丰富评价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评价主体,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发挥学生之间的监督作用。

例如,针对“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师除了通过传统的书面形式考察学生的规则意识,更要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规则意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包括见到老师长辈问好,在午睡时遵守纪律,不打扰他人等多项指标,评价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否贯彻落实到位。再次,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阶段,让学生结合日常相处过程中学生的礼貌礼节,对于幼儿园规则的重视程度进行量化打分。不仅反向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将评价渗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适应能力教学高质量推进。

综上所述,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至关重要,教师应从幼小衔接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构建等多个维度充分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高质量,高效能的幼小衔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赵莉.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路径[J].品位·经典 ,2025,(06):134-137.

[2]林志萍. 浅谈幼小衔接阶段大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 ,2024,(2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