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优化研究
樊如月 朱晓东
东营市河口区西湖印象幼儿园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在赋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制约了其对区域经济的有效支撑。本研究以东营市为例,探寻优化路径,旨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二、东营市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适配失衡
东营市作为重要工业城市,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一方面,电商、会计等传统热门专业重复开设,毕业生数量远超市场需求,加剧了教育资源浪费。以电商专业为例,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本地企业岗位增长有限,部分学生被迫转行。另一方面,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设置滞后,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激增,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开设不足,师资与课程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2.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且整合低效
东营市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间、院校间分布不均,经济发达区域在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配备上占据优势,而经济滞后区域资源匮乏,难以培养出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例如,东营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石油化工专业投入大量资源,而利津县职业院校实训设备陈旧,师资短缺。同时,院校间资源共享机制缺失,专业同质化问题突出,课程与实训资源重复建设,既造成浪费,又难以形成特色优势。此外,新兴产业领域资源适配性差,师资与教材更新缓慢,无法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培训。
3. 产教融合深度与广度不足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普遍不高,中小企业尤其顾虑人力、时间成本投入及短期内难以获得直接经济回报,加之管理风险等因素,削弱了合作意愿。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学生实习、兼职授课等浅层次,在专业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核心环节缺乏深度协作。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行业新技术、新工艺难以融入教学。产教融合平台运行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能力弱,导致技术研发等合作项目推进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 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亟待提升
受“重普教、轻职教”传统观念影响,考生更倾向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院校招生面临生源质量不高的困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不畅,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升学比例低,考试内容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在就业市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晋升机会、薪资待遇等方面处于劣势,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社会对职业教育宣传引导不足,媒体报道多集中于招生信息,对服务区域经济的成果、优秀毕业生案例宣传较少,职业院校自身品牌建设薄弱,导致公众对职业教育认知片面,加剧了社会偏见。
三、东营市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化路径
1. 政府统筹产教融合新模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构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等组建委员会,定期调研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人才需求,依托大数据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精准指导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创新经费投入机制与整合职教资源: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鼓励企业捐赠实训设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 + 督查”技术完善督导检查体系,整合市域职教资源组建跨区域职教集团,构建“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新格局。
2. 推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需明确服务主导产业的目标定位,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计划”,确保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从龙头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 + 实践”双轨并行的师资体系。赋予院校更大自主权,优化专业建设与招生机制:允许职业院校依据产业动态和市场需求自主增设新兴专业,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比例提升至 50% ,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让招生规模与企业用人需求同频共振。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鼓励职业院校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新材料研发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例如,校企共同研发环保型化工材料,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建立联合攻关机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反哺人才培养。
3. 动态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构建紧密关联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需紧密锚定产业脉搏,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构建紧密关联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推进职普融通,打通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的升学通道,打造以能力为核心、以实践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依托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以“双主体”身份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打造产业学院和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教学做合一”。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共建实训实践平台,加强“齐鲁工匠”培育,创建“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学生成长与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4. 多维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树立良好社会形象: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月”“技能大师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借助多元媒体渠道,全方位宣传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典型案例,有效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完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扩大“职教高考”招生规模,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增加专业技能测试比重。积极探索中职 - 高职 - 职业本科贯通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畅通的升学立交桥。推动企业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并行的晋升通道,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举办职业教育成果展,增强公众认同感: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成果展,通过实物展品、现场技能演示、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全方位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和学生技能水平,进一步增强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信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四、结论
本研究系统剖析了东营市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明确指出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资源配置、产教融合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优化路径,涵盖政府、院校、校企合作及社会多个层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若本优化路径得以有效实施,将有力推动东营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我国其他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小梅 . 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互动机理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08):100.
[2] 蒋毅刚 .“双高计划”视角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广西教育 ,2020,(23):109-112.
[3] 张林锋 . 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发展对策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0,(06):30-34.
[4] 王英春 .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1,23(07): 6-9+22 .
[5] 曹庆娜 .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析 [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