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彭小松
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富兴义务教育学校 644300
小组合作学习源自于 20 世纪中期西方的教育改革运动,它注重依靠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合作来达到一同学习的目的,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得到全面推广,而且被证实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育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和探究为主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在理念和方法上与自然相匹配,凭借合理的小组任务分工以及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化学知识,还可在交流之中发展出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才能。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价值
围绕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前提是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经过合作交流,互相启示、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体会,增进知识的吸收,这种模式重视锻炼学生的团体意识和提高互助水平 [1]。在相互配合、解决问题时不断改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进而助推化学课高效、优质发展。
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打造高效化学课堂的策略
(一)科学分组与角色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之中,科学分组并清楚角色是保证课堂高效运转的关键前提,分组的时候要看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状况和合作本事,做到小组内部互相补充,彼此之间差异恰当,让小组形成积极互动的气氛[2]。每个小组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让成员在学习任务里各司其职、互相扶持。角色也要定时轮换,这样能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和均衡发展。科学合理的分组和角色安排有益于改善小组运作的稳定度和任务完成的速度。
例如,初三化学人教版《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分组,保证了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相互匹配,有利于形成合作的氛围。在分组的基础上明确分小组的角色,比如设置小组长、记录员、实验员、发言人等等,并在之后的教学中进行轮流担任,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不同的环节的实验探究过程当中去。通过对组内角色的合理分配,帮助学生在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汇报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可以做到默契配合,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效率有所提高,并且有助于各方面能力的均衡提升。
(二)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
任务驱动,情境创设能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任务驱动要教师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带有探究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做任务时主动思考,尽力合作,不断求解。情境创设用生活化或者科学探究感强的情景,指引学生在真实化、问题化环境里展开学习。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并突出合作学习的实践性。这样既能引发学习动力,也能使学习更有指向性和实践感,给小组合作提供清晰方向和持续动力,助力课堂高效运转。
例如,初三化学人教版《水资源及其利用》教学中,教师设置“如何减少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这一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方案。在此基础上创设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情景,模拟社区环保委员会讨论会,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就如何保护利用水资源开展讨论。通过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在真实化、问题化的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过程管理与引导
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引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高效执行的关键部分。在课堂上要形成明确的时间安排和任务进度需求,恰当安排各个阶段的活动时长,保证讨论和探究得以有序进行。在小组展开合作时,教师应当及时留意各组的推进状况和互相互动的情况,恰当地给予方法上的引领和方向上的引导,从而防止小组脱离学习目的 [3]。通过分段总结和回馈来帮助学生反思彼此的合作过程并改善他们的思路,有效的过程管理与引导有益于把控课堂节奏,提高小组合作的品质和效率。
例如,初三化学人教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前安排好时间分配和操作步骤。在实验各阶段提示重点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做实验时,巡视各组,提醒操作安全、注意观察反应现象、讨论过程,及时纠正偏差给出方法性指导。实验结束时,让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有针对性地点评,通过全程管理与指导,既保障了实验安全顺利,又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效率和质量。
结论:
小组合作学习给初中化学课堂带来了生机,它不但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技能以及化学核心素养。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发挥须要依靠教师合理的组织和恰当的引导。将来,由于信息技术同教育观念持续融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会愈加多样,高效,教师要不断改善分组办法,任务安排和评价体系,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成推动初中化学教学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喜林 . 关于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研究[J]. 环球慈善 ,2023(9):0136-0138.
[2] 马芳勤 .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3(7):36-38.
[3] 蒋守甫 . 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J]. 吉林教育:综合 ,2024(10):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