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黄瑞娴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中心小学515735

引言

在当下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早已不是简单的字词解析与篇章理解,而是着重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言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里有效地融合思维能力的培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而创设情境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阅读学习。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便会更加积极地思考、探索,从而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系列与秋天雨景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这些素材包括秋雨绵绵的画面、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以及雨后清新的空气和丰收的景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能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天的雨中,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和气息。多媒体设备的直观展示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投入阅读和学习中。此外,教师还可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一个充满想象和情感的秋雨世界。教师可以模仿秋雨的声音,用轻柔而富有情感的语调讲述秋雨带来的变化,如树叶变黄、果实成熟、人们的喜悦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秋雨中,体会那份清凉和宁静。语言的描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

2 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育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如何学生对于阅读是有兴趣的,往往会主动去探究,思维自然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由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去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积极性的方法。比如在小学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学习期间,教师会将焦点放在:(1)创设对应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多数会习惯性的使用形象直观策略,因此在本次阅读课程上,教师会引入多媒体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主要有蒲公英或者苍耳,让学生对于不同植物的特点有着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下面我们来探索植物王国有哪些奥秘,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方法,去传播种子的?在这样的情境架构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自然会以主动的心态投身到后续的阅读活动中去。(2)在学生有一定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还会设定自主阅读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圈画出生字词,依靠拼音的方式去认读对应的生字词。在此期间,学生会学会对应的生字词,还会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再者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植物妈妈们有哪些办法去传播种子呢?你比较喜欢的植物传播方式有哪些?依靠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再次进入到阅读思考的状态,继而找到对应答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去思考,由此让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3)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将小组合作阅读的策略使用进去,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中,思维可以更好地碰撞,学生参与进去的积极性也更高。对于本次阅读课程而言,教师会提出对应的问题:如果你是植物妈妈,你会想到其他什么办法去传播种子吗?每个小组成员可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一种植物,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除了传统的办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想出来之后将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这样大家相互启发,思想相互碰撞,自然可以让他们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由此确保阅读活动的效益不断发挥出来。

3 提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过程

简单的阅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信息的获取层面,而提问引导则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深层次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观点或结论进行评价与反思。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荷花之美”为切入点,提出初始问题:“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认为荷花美在哪里?”该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引导他们关注课文中对荷花形象的直接描述,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等,从而建立起对荷花外在美的直观认识。随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部,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探究荷花的内在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曾经在其他植物身上看到过类似的美呢?你们认为作者通过描绘荷花,想要传达怎样的情感或思想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简单的形象描述转向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他们会因此感受到荷花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以及荷花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综合以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融入思维能力培养,这是适应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兴趣,学生便能在愉悦氛围里自主探究、积极思索;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思维主动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求,为思维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过程,更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深层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持续探索并践行,把思维能力培养渗透到阅读教学始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稳固根基。

参考文献

[1] 黄帅利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J].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7):42-43.

[2] 姜正治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J]. 天津教育 ,2024(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