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水墨画笔墨意趣教学探究

作者

夏丹怡

常州市荆川小学

引言

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绘画材料主要由水和墨以一定比例调配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墨画教学实践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小学阶段开展水墨画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无法充分提升学生对水墨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水墨画水平。

一、笔墨意趣的内涵

笔墨意趣是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核心表现。其不仅是画家所使用绘画工具和墨汁描绘形象技巧的指代,更蕴含着该种艺术表现手法所承载的独特韵味、历史底蕴、情感意涵和生命力。首先,笔墨意趣体现在绘画者扎实的绘画技巧上,画家通过控制毛笔的走向、转折、快慢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湿来创造出丰富且多变的线条以及墨色层次,从而为接下来的艺术表达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笔墨更是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展示,在错落的线条和层次不一的墨色间,画家的个人性格特征、气质、情绪等得以充分地展示,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画作。另外,笔墨本身也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在线条的疏密交织、墨块的浓淡对比中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韵律感和耐人寻味的意境空间。

二、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偏于机械

目前来看,我国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方式的机械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学水墨画教学实践采用教师展示学生跟练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对临摹的相似性过度重视,导致教学实践太过死板,教学内容偏移正确轨道,比如,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对某种树木、某个石头的具体绘画方式和墨色进行精准区分。这种过度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标准的效果,但长此以往严重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发展。孩子们在进行绘画时难以大胆进行表达,束手束脚,因此最后呈现出的绘画作品也存在同质化倾向,画作缺乏生命力和个性化。与水墨画那种强调自然、灵动的内涵完全相悖,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同时,在文化价值层面,当下我国的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实践存在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充分的现象。水墨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和艺术呈现手法,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比如强调虚实结合、追求气韵流动等。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绘画本身,忽视了对学生文化内涵的传递,大部分授课时间被用于绘画技巧的传授和具体画作的临摹上,比如如何控笔、如何画出石树林的具体样态,但很少向学生传递意象背后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墨色和笔触表达了怎样的自然观念。这种教学内容方面的欠缺无法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水墨艺术背后的精髓和魅力。学习过程和最终稿的审美培养存在脱节情况,无法在更深层次上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同感。

(三)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最后,在评价和反馈方面也存在问题,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实践的考察都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和临摹作品的相似程度,以及整体画面呈现效果,但在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存在欠缺。教师们在开展课堂实践时,经常关注绘画技巧的细节,如握笔姿势和色彩使用等,但学生创作作品背后的观念和童趣往往被忽视。限制了孩子的情感表达。另外,大部分教师通常将评价标准放在作品是否“好看”“正确”上,缺乏对学生想象能力的鼓励,这种过度单一的评价标准经常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水墨画笔墨意趣教学策略

(一)淡化训练技巧,强化个性培养

大胆表达,勇于创新是水墨画中笔墨精神的独特魅力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成年人一般的笔力,同时绘画经验和绘画技巧的丰富度也不够,因此,教师在进行水墨画教学实践时,可以侧重对学生兴趣和革新的培养,淡化教学过程中过于晦涩的绘画技巧的教授,鼓励学生勇敢创作,积极展示内心想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绘画材料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同学们对水墨画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开展以水墨画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的颜料泼到宣纸上,带领学生观察颜料在宣纸上晕染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大片颜色在宣纸上扩散时内心所产生的想法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水墨画更为直观的体验和具体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在水墨画绘制方面存在的学习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关照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服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和欣赏,并结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进行创作,在实践中感受笔法和水墨画的意趣所在。同时,带领学生充分观察生活场景和具体事物,鼓励学生使用掌握的绘画技巧对周围事物进行绘画。比如,在学习江苏少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水墨画动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就“我身边的小动物”一题展开主题绘画,带领学生将生活中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等绘制出来,彰显水墨画的独特意蕴,全面提高授课成果。

(二)力求真实表达,培养创新精神

水墨山水画是水墨画中的一大关键内容,教师在进行水墨山水画的授课时,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创意,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在绘画时往往不能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经常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作品的临摹上,而忽视了自身想法的创意表达,甚至有些同学担心出现错误,不敢进行创意表达。针对这一问题,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营造一个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错误,并利用这些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认知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精准地进行艺术表达,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更加需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错误内容进行修改,帮助学生收获意外惊喜,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比如,教师在开展江苏少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水墨山水画”这一课程的授课时,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来配置教学方法,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山石树木的基本绘画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来鼓励学生创作,帮助学生寻找山水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真实表达的能力。

(三)转变教学模式,扩展创意形式

转变教学模式,扩展创意形式是提高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水墨画的创意教学实践时,需要突破传统错误的教学理念的束缚,推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下僵化的教学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将其打造为以学生为核心的双向沟通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学习的自主权和更为灵活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通过小组间合作与角色扮演等活动投身到小学美术水墨画的课堂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小学美术水墨画的创意化教学形式。比如,在苏少版小学美术《水墨情趣》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水彩画、简笔画等不同风格的绘画类型与水墨画进行风格融合的可能性”这一话题的思考,随后教师需要采取实践的方式,带领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合作的形式,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进行水墨元素的装饰品创作,比如,可以使用手绢、纸巾等制作艺术装饰品。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叮嘱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提前整理绘画材料和工具。随后,教师在领读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任务驱动型问题,比如“从你的感觉来说,水墨画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画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它们可以分别用来描绘怎样的画面?”简单思考后,A 同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水墨画给人一种充满神秘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线条的重视不似工笔和素描,对色彩的要求不似油画和水彩,有一种似有若无的疏离感,更加适合用来勾勒阴雨天和黄昏等场景。”在 A 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可以透过发言充分感知到其性格特征。学生们在交流后继续投入到其他作品的创作中。不同小组的同学均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带来了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比如,A 小组的成员合作创作“春游”这一作品,a 同学负责其中人物的绘画,因为她更加擅长绘制人物的动作,而b同学则选择绘画自己更为擅长的景色,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学习,互相借鉴,在提高艺术创作能力、绘画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协作能力,实现了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四)烘托教学氛围,塑造创意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塑造创意环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可以以水墨画为主要线索设计文化活动,如古典文化专题研讨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厚的古典文化的学习环境,借助生活中的常见元素,如汉服、古风音乐、古典歌曲等艺术元素,打造古典文化学习环境。比如,教师在进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水墨花鸟》一课教学时,可以充分借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古典文化资源分享给同学们,帮助同学们完成课前预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环境布置。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换上汉服,手拿折扇缓缓走进教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物品进行课堂环境的装饰,比如传统的“文房四宝”围棋、茶具等。这些装饰品能够搭建起一个更具有沉浸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当学生对课堂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老师今天所穿的服饰吗?”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工具,开始为同学们讲解折扇这一教学工具上绘制的水墨画的具体意涵,帮助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意象“梅兰竹菊”四君子及其背后所象征的精神品格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讲解内容之余,教师还可以穿插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帮助同学们快速掌握历史人物特征和事件背景,以及他们代表作品背后的情感,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传统水墨画的绘画内容大多集中在花鸟、山水风景等方面,这类题材对学生的能力层次要求相对较高,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学生选择以山、石、花、鸟作为描绘对象展开创作,逐渐提高了个人的美术素养,并为自己奠定坚实的古典文化知识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水墨画作为小学美术课程的关键内容,在增强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存在巨大作用。受到评价体系单一化、教学方式机械化等问题的限制,当下小学美术水墨画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充分提高,教学效果也被削弱。未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搭建更加富有趣味化的教学环境、革新教学方式,创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陆 岩 . 浅 析 小 学 美 术 水 墨 画 笔 墨 意 趣 教 学 [J]. 文 理 导 航 ( 下旬 ),2024,No.534(10):22- 24.

[2] 李 文 全 . 小 学 美 术 水 墨 画 笔 墨 意 趣 教 学 [J]. 上 海 服饰 ,2024,No.319(10):110- 112.

[3] 赵 媛 . 小 学 美 术 水 墨 画 笔 墨 意 趣 教 学 思 路 [J]. 第 二 课 堂(D),2024,No.1178(09):93.

[4] 丁 敏 . 小 学 美 术 水 墨 画 笔 墨 意 趣 教 学 研 究 [J]. 文 理 导 航 ( 上旬 ),2022,No.448(06):91- 93.

本文是常州市钟楼区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专项课题《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小学水墨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ZL2023J14)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