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
张晓宇 荆文文
青岛工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300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度普及,网络文化已全方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塑造当代青年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其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社交模式乃至精神世界,都深受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的走向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双重影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网络文化是伴随互联网发展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与虚拟性等显著特征。开放性体现在网络打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各类信息自由流动,大学生可随时接触来自全球的文化与思想,多元性表现为网络文化包含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化符号,形成复杂的文化生态,互动性则通过即时通讯、社交平台等载体实现,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化的接受者,也是生产者与传播者。虚拟性使网络空间中的身份与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容易导致责任意识淡化。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快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促进了创新思维与批判精神的培养。同时,网络中的公益行动、正能量传播等内容,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意识,例如“正能量网红”的事迹通过网络传播,能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2、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部分不良网络内容,如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谣言与碎片化信息削弱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其在价值观选择中陷入迷茫,虚拟社交的过度依赖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忽视现实中的道德规范,出现诚信缺失、责任淡化等问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一)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并存与矛盾交织的特点。一方面,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出现价值取向功利化、理想信念弱化等现象。
(二)价值观引导面临的挑战
1、引导内容与网络语境脱节
传统价值观教育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内容抽象、形式单一,难以适应网络文化的语境。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生动、互动性强的内容,若教育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容易引发抵触情绪。
2、网络信息监管难度大
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多,不良信息难以完全屏蔽。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容易被错误观点影响,增加了价值观引导的难度。
3、辅导员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辅导员对网络文化的理解不足,缺乏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难以有效应对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问题。
三、网络文化视域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网络文化的“解读员”
辅导员需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准确解读网络热点事件背后的价值导向。面对网络中的多元信息,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区分精华与糟粕,引导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现象。例如,针对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辅导员可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剖析,澄清错误观点,强化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
(二)价值观的“引导员”
辅导员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力量,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融入日常教育中。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谈心等形式,结合网络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网络空间的“管理员”
辅导员应承担起维护健康网络环境的责任,加强对班级群、校园论坛等平台的管理,及时清理不良信息。同时,教育学生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培养其网络责任意识,避免因虚拟身份而忽视行为后果。
(四)学生成长的“陪伴者”
网络文化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社交焦虑、价值观困惑等。辅导员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困惑,给予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
四、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适应网络文化语境
1、内容贴近网络生活
将价值观教育与网络热点结合,用大学生熟悉的案例、语言开展教育。例如,结合“国潮”“科技兴国”等网络热点,讲解爱国主义与创新精神;通过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形式注重互动体验
利用短视频、直播、在线问答等网络形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与参与感。辅导员可组织“价值观辩论赛”“网络正能量创作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二)提升辅导员网络素养,强化引导能力
1、加强网络文化学习
高校应定期开展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网络技术与文化趋势,了解主流社交平台的运作模式,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网络行为,精准把握其价值观动态。
2、搭建线上教育平台
辅导员可通过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定期推送正能量文章、政策解读等内容,打造“线上思政课堂”,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同时,主动参与学生的网络讨论,及时回应他们的疑问,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构建协同引导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1、联动家庭与社会
通过家长会、线上沟通等方式,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配合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媒体、企业合作,引入优质网络资源,营造积极的网络文化环境。
2、发挥学生骨干作用
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网络影响力强的学生骨干,让他们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辅导员可指导学生骨干开展主题活动,如“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带动更多学生践行正确价值观。
结论: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力量,需明确自身在价值观引导中的“解读员”“引导员”“管理员”“陪伴者”角色,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提升网络素养、构建协同机制等策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网络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来,高校应进一步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其开展工作提供支持,以适应网络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王树荫 . 网络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5):89-93.
[3] 刘建军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能力提升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12):45-47.
[4] 黄蓉生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7.
作者简介:
张晓宇(1998.1—),女,汉族,籍贯:山东青岛人助教,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荆文文(1996.3—),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助教,学士学位,专业:工商管理,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