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服务和融入“百千万工程”实践探索
唐莹莹 张谨立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 年 12 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全面部署“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决定,“百千万工程”聚焦县域经济提升、镇域功能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三大路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广东落地见效。
一、政策要求
为明确相关政策对电网企业提出的要求,探索电网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百千万工程”,本文对 2022 年 12 月至今国家与广东省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与电网企业相关的政策共计 34 份,具体要求总结如下。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及多能互补系统,提升产业园区电力保障能力。聚焦特色产业及新兴集群,提供可靠电力支持。助力绿色工厂、园区建设,开发绿色电力解决方案。优化产业转移承接区电网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用电配套设施,超前匹配产业转移电力需求。
深化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加大农村电网投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装备标准化与配电自动化;重点整治频繁停电及低电压等突出问题,提升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健全故障快速抢修复电机制,配合县镇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
推进县镇村智能电网建设。加强无人机、智能电表等智能感应终端布设,构建物联感知数据共享管理系统,助力县城运行“一网统管”。积极推动能源供需全过程数字化升级,构建适应分布式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需要的智能配电网。
推动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实施农村“煤改电”,推进电气化示范村建设。满足农村智能家居、新型家用电器用电需求,提升农村生活电气化水平。
积极推进“三线”整治。根据县镇村规划建设布局,深入开展县城和县域副中心、中心镇“三线”整治,有序推进主干道路架空线网入地;参与圩镇和中心村整线成片建设,助力打造美丽圩镇。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广分布式光伏,搭建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加快实现新能源项目接网全流程线上办理。结合“驭风”“沐光”行动,强化电网改造与消纳服务,确保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应并尽并”。
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及配套电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充换电短板,推动“乡乡全覆盖”,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广车网互动技术。提升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结合分布式光伏、风电建设绿色充电一体化系统,构建高质量充电网络。统筹电网与充电设施规划衔接,科学规划县域电网容载比,升级配套电网。
深度参与帮扶协作。积极参与“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参与省内帮扶协作、县镇村建设,配合做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重点区域帮扶工作。
二、优秀实践
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参与者,电网企业高度重视并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要求,在服务和融入过程中涌现出系列优秀实践。
充电设备建设方面。深化光储充一体化、多站融合等领域布局,着力打造创新示范。2024 年7 月,首个基于EOD 模式(生态环境导向开发)的“绿色用能 + 民生服务”复合型资源共享平台于广东省清远市建成,该平台集智能配电、光伏发电、新能源充电、便民窗口、村民活动空间等多元功能于一体,为当地服务“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充沛、更环保的“供电力量”。
电网巩固提升方面。大力推广整线(成片)标准化治理的“陇田模式”,以系统化思维深入探索、全面排查问题并整体谋划解决方案,努力推动从“撒胡椒面式”小修补到“整线成片”大提升,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从根源上提升配网供电质量。
客户服务方面。深化实施“三零”“三省”服务措施,将投资界面延伸至用户建筑区划红线,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施用电报装“零投资”,降低客户办电成本。创新试点“供电网格- 居委”第三级政企联席服务机制,将联席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让社区居民、辖区企业等真正实现“办电不出村”。联合政府部门搭建线上审批平台,推动业扩报装线上办理普及至镇街应用,真正实现客户用电报装“一次都不跑”。
帮扶行动方面。持续开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和人才帮扶,打造公益书屋,提供开阔乡村学生视野、链接优秀教育资源、凝聚帮扶力量的复合平台,赋能乡村教育。深入开展“百校千师万生”系列行动,致力培训“千名”乡村骨干教师,惠及“万名”乡村学生。
三、难点剖析
然而,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多个基层供电企业发现,电网企业在服务“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亦存在若干难点痛点。
一是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资金矛盾凸显。一方面,农村电网基础薄弱,升级改造需巨额资金托底。“整线成片”治理模式虽能有效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但该模式所需资金投入较大,难以在更大范围快速推广。另一方面,因基层供电企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同地区网架基础条件与投资力度差异显著,在资源投入总量有限的现实约束下,易出现“保基本”与“促提升”难以兼顾的情况,资金需求与资源分配存在结构性矛盾。
二是多方协作合力不足。突出表现为通讯线路违规搭挂电力设备或与电力线路安全距离不足等隐患长期存在,但治理推进困难重重。首先,通讯行业与电力设施建设标准未能有效衔接,难以实现源头管控。其次,通讯运营商普遍采用建设运维外包模式,导致“三线”整治涉及运营商、施工队、产权单位等多方主体,存在多头协调困难、责任界定不清等现实阻碍。再者,基于成本考虑,部分通讯线路更倾向于绕行新建从而规避整改,进一步阻碍存量隐患治理。
三是政策执行与地方规划建设协同不足。一方面,“百千万工程”相关政策倡导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但因土地管理制度与新能源政策衔接不畅,部分地区面临用地沟通困难、审批流程复杂等问题,导致项目推进滞后。另一方面,提升供电可靠性是政策强调的重点之一,但市政建设与电力设施保护冲突的情况仍时有发生,野蛮施工、违规建设等导致的配网外破事件影响着供电可靠性。
四、相关建议
为助力电网企业更好地服务“百千万工程”实施落地,本文结合实际堵点痛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专项基金等政策资源,争取资金支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结合县镇村分类发展划分,差异化制定电网建设运营标准和网架提升计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推动以强带弱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规划衔接,将电网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张图”,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实现电网投入与城乡建设同频共振、精准匹配。
二是推动构建多方共治机制,突破协作壁垒。依托“百千万工程”政策平台,推动政府建立“三线整治”等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政府统筹与监管、运营商履约的分工体系与责任界定,借力解决多方协作治理难题。主动联合政府、行业协会、协作企业等相关方,共同研讨制定电力与通讯设施统一建设规范等标准,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三是深化政企协同,打通政策落地梗阻。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强化与政府的对接沟通,及时反馈政策落地阻碍、地方协同冲突等问题,推动政策机制进一步细化完善,确保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主动参与地方规划,在市政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初期,就电力设施布局、保护范围、充电设施用地需求等提出专业意见。推广“变电站 + 充电站”等复合建设模式,实现“一地多能”,破解土地资源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