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静”到“动”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策略分析

作者

王琨

敕勒川博物馆助理馆员 014100

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中,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以及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文化遗产保护从传统的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承转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现代转型需求的分析,探讨了科技赋能、文化内涵深化和资源整合等策略,旨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需求分析

(一)社会变迁下公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多以静态保存和展示为主,难以满足现代公众对文化体验的深度需求。现代公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而是渴望更深入地参与和体验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往往通过互动体验、创意活动等方式被激发。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从“静”到“动”,通过创新展示形式和传播方式,适应社会变迁,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冲击下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 扫描与建模等技术,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这些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公众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文化遗产,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也对传统保护模式提出了挑战。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持,而目前许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在这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时,数字化传播也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真实性等问题。因此,传统文化遗产需要积极拥抱现代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型,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和传播效果,同时解决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问题。

(三)传承发展下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足

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公众认知与参与度不足的困境。尽管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但许多公众对其了解有限,甚至存在误解。传统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公众难以深入接触文化遗产,缺乏参与感和认同感。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文化遗产因缺乏宣传和推广,鲜为人知。加之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少数专业人士和学者,公众的参与渠道有限。这种传承模式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强大的保护力量 [1]。

二、传统文化遗产现代转型的策略分析

(一)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活化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 3D 扫描技术,文化遗产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以沉浸式的体验形式呈现给公众。例如,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了虚拟游览项目,让游客通过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壁画的魅力,同时减轻了对实体洞窟的压力。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导览和个性化讲解,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文化遗产机构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文化遗产知识,吸引更多年轻受众。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故宫文创”“故宫猫”等系列短视频和文创产品,成功将传统文化推向大众视野。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如通过数字化修复技术恢复受损文物的原貌。通过技术创新,传统文化遗产能够从静态的保护走向动态的传承,真正“活”在当下。

(二)深化文化内涵与故事化表达

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深化文化内涵和故事化表达。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动的文化故事。通过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制作工艺、历史背景、人物传奇等,可以将冰冷的文物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符号。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通过舞蹈形式生动再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另外情境化体验也是内容创新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可以通过复原古代生活场景、举办主题展览等方式,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文化遗产在历史中的真实情境。且还可以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舞蹈等,对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演绎,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如梦》实景演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通过内容创新,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公众生活,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度。

(三)整合资源与多方协同

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加强与学校、社区、企业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例如,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将文化遗产知识融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展览、讲座、实践课程等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同时,博物馆也可以与社区合作,举办社区文物展览和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赞助、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如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的“故宫”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营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可以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联合多个博物馆举办巡回展览,共享文物资源,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2]。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局面,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动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现代转型需求的分析,明确了社会变迁、技术冲击和传承困境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挑战。同时,提出了科技赋能、深化文化内涵与故事化表达、整合资源与多方协同等策略,为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度,还能增强文化遗产的活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珺 , 张继焦 . 对文艺类文化遗产“传统—现代”转型的新古典结构—功能分析 [J]. 创新 ,2021,15(02):73-83.

[2] 张继焦 . 文化遗产的“传统—现代”转型——从“二分法”到“四分法”[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17-23.

王琨,女,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大学本科,助理馆员,文物活化、非遗传承与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衔接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