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赵洋

内蒙古医科大学幼儿园 010107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其教育质量受到广泛关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策略

引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行为规范教育,也依赖于和谐的环境熏陶。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育者必须顺应幼儿的生理和行为特点,借鉴并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融入整个学前教育过程。同时,不断拓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育的形式,推动家园共育,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

1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意义

1.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如同嫩芽般,需要精心呵护,以便茁壮成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好奇心旺盛,模仿能力强,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规律饮食、适度运动等。这些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增强体质,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1.2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独立自主的基础。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逐步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早晨起床后,鼓励幼儿自己整理床铺,穿衣洗漱;在用餐时,培养他们独立进食,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的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其次,家长和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责任感和成就感。

2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2.1加强课程引导,渗透行为教育

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幼儿的探究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指南》要求加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行为引导,进而实现对幼儿的系统培养。例如,为培养幼儿勤学好问、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我园教师优化设计了科学课程内容,并通过主题活动进行启发指导。具体来说,为引导幼儿理解“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这一科学知识,教师请2位小朋友走上讲台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并向其他小朋友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的幼儿回答我听到了响板、小铃的声音。教师追问: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幼儿思考、回答,教师肯定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并引出科学知识。与此同时,在“感知声音的大小”环节,教师通过击鼓和启动闹钟来让幼儿比较鼓声和闹钟声音的大小,并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这样的科学教育能够充分展现出教师对幼儿主体的尊重,引导他们参与互动,及时肯定他们的表现,有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情绪,同时激发了他们积极的学习活动,提升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2.2创设适宜环境,培养幼儿独立性

由于年龄限制、家庭环境等因素,幼儿普遍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想要完成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幼儿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改变幼儿所处环境,为提升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巧妙地设置各种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室内设置科学角,摆放科学探索所需材料,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科学知识,为幼儿设置探究任务,要求幼儿探索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究能力,如纸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里?四季都有哪些变化?盐为什么会融化?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让幼儿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提供帮助。

2.3结合家园共育,巩固行为习惯

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推动家园共育是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然选择。在欢乐家庭氛围中养成的习惯大多是积极的,唯有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安全感、成功感,才更有利于幼儿向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方向迈进。因此,家庭成员需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适当奖励和及时赞许孩子的良好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爱意。鼓励与强化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使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默契合作,是培养和巩固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家长应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处事态度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避免过度宠溺孩子,阻碍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面,需具备坚决的处理态度,这不仅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事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有利于纠正幼儿拖拉做事的意识和观念。家长与教育工作者之间应建立顺畅且亲密无间的沟通渠道,双方积极配合相互协作,教师主动向家长传授幼儿习惯培育方法,家长及时同教师反馈和讨论幼儿存在的行为问题,双方坚持长期协同共育,共同为幼儿提供形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支撑条件。

结语

总之,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培养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君琴.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2(19):159-162.

[2]罗世兰,张大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