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数据安全保护
李轩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邮编100006
摘要: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博物馆文物数字化进程亦稳步推进,旨在契合当下的展陈需求。然而,伴随文物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文物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文物数据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备份与恢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承载着人类历史记忆与文明瑰宝的博物馆而言,文物数据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文物的基本信息、历史渊源、艺术价值,更是我们了解过去、传承文化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博物馆文物数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从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到技术故障、人为失误,各种潜在威胁如影随形,时刻危及着文物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因此,如何加强博物馆文物数据的安全保护,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中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已成为博物馆界乃至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博物馆文物数据概述
博物馆文物数据主要包括藏品数据和信息数据。藏品数据主要是通过拍照、三维扫描等方式采集到的文物影像数据,包括藏品照片,高精度模型等。通过这种方式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准确记录其外观、细节、色彩等信息,展示其各处细节,方便研究工作者和观众在无法亲临现场时也能通过在线的方式研究、欣赏到藏品的特征、风貌。第二类是信息数据,指藏品基本信息数据,涵盖了藏品的名称、年代、地域、质地、功用等多个方面。这两种数据类型全面反映了文物的特征和价值,为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文物数据安全
在文物数据的处理流程中,从最初的采集环节,到后续的存储阶段,直至最终在终端的实际应用,这一系列过程都面临着诸多严峻的安全隐患。在当今数字化环境下,数据泄露、恶意篡改以及网络攻击等各类威胁隐藏在暗处,不断涌现、呈现出日益复杂多样的态势。
这些安全威胁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们极有可能致使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信息丢失或者损毁。每一条文物数据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记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一旦丢失或损毁,我们将失去了解过去的重要线索,这无疑是文化领域的重大损失。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网络、存储以及终端这三个关键层面,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风险,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网络传输层面
1.风险类型
(1)数据窃取与截获
攻击者通过网络监听、中间人攻击等手段,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非法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在未加密的公共网络环境中,黑客可以轻易截获用户传输的数据。
(2)数据篡改
攻击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恶意修改,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比如,在数据传输时,攻击者篡改数据内容,造成用户数据损失,从而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损害用户和企业的利益,破坏信任关系。
(3)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
攻击者通过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请求,耗尽服务器资源,使其无法正常响应合法用户的请求。例如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可以利用大量僵尸主机同时发起攻击,使目标网站瘫痪,从而导致服务中断,影响用户体验,带来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4)弱加密或未加密传输
部分应用或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弱加密算法或根本不进行加密,使得数据容易被破解和窃取。例如,一些早期的通信协议可能存在加密漏洞,或者一些开发者为了方便而忽略了加密环节。数据的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容易被攻击者获取和利用。
2.解决措施
(1)数据加密
采用强大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例如,使用SSL/TLS协议对网站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数据被窃取和篡改。对于敏感数据,如用户密码、银行卡信息等,应采用哈希函数进行加密存储,即使数据被窃取,攻击者也难以获取原始信息。这样做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即使数据被截获,攻击者也无法轻易解读其内容。
(2)数字签名与认证
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对数据的来源和完整性进行验证。发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进行签名,接收方使用发送方的公钥进行验证。例如,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商家和用户可以通过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确保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这样做可以防止数据被篡改和伪造,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IDS/IPS)
部署防火墙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外部连接访问内部网络,设置访问控制规则,只允许合法的流量通过。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现并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例如,当检测到大量异常的连接请求时,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阻断措施。这样做可以防范外部网络攻击,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
(4)安全意识培训
对用户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教育用户不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定期更新密码等。例如,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课程,向员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入侵防范技巧。这样做可以减少用户因疏忽而导致的安全风险,从源头上减少网络安全隐患。
(5)定期更新与维护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安全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例如,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发布的安全更新,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等。同时,定期对网络设备和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这样做可以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存储层面
1. 风险类型
(1)硬件故障风险
一是存储设备老化:硬盘、磁带等存储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设备内部的机械部件会逐渐磨损,电子元件性能也会下降,从而增加数据丢失的风险。例如,硬盘的磁头可能因长期读写操作而磨损,导致无法准确读取或写入数据。
二是意外损坏:物理碰撞、震动、水浸、火灾等意外事件可能直接破坏存储设备。如服务器机房遭受地震或洪水袭击,存储设备可能瞬间报废,其中的数据也将无法挽回。
三是电力供应问题:突然停电、电压波动等电力问题可能影响存储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在没有配备不间断电源(UPS)的情况下,突然停电可能导致正在写入数据的存储设备数据丢失或损坏。
(2)软件漏洞风险
一是操作系统漏洞:操作系统是数据存储系统运行的基础平台,若存在漏洞,黑客可能利用这些漏洞入侵系统,篡改、删除数据或获取敏感信息。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曾出现过的一些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攻击者可通过网络远程控制安装该系统的存储服务器。
二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漏洞: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和存储数据,其漏洞同样会威胁数据安全。如某些数据库存在认证绕过漏洞,攻击者无需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三是存储管理软件漏洞:专门用于管理存储设备和数据存储的软件若存在缺陷,可能导致数据存储混乱、错误删除等问题。例如,存储分配算法出现错误,可能导致数据被错误覆盖。
(3)人为失误风险
一是误操作:操作人员在日常维护和管理数据存储系统时,可能因疏忽大意进行误删除、误格式化等操作。例如,管理员在清理磁盘空间时,误将重要数据文件删除。
二是权限滥用:拥有较高权限的人员可能出于私利或疏忽,超越其职责范围访问、修改或删除数据。例如,内部员工利用自己的高级权限非法获取公司机密数据并出售给竞争对手。
三是培训不足: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数据存储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可能在面对复杂的系统操作和突发情况时处理不当,从而引发数据存储风险。
2.解决措施
(1)硬件层面防范策略
一是定期维护与检测:建立完善的硬件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存储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保养。利用专业工具对硬盘等设备进行健康状态检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更换。
二是冗余设计:采用冗余存储技术,如磁盘阵列(RAID),通过多个磁盘组合存储数据,当其中一个磁盘出现故障时,仍能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同时,建立异地容灾备份中心,防止本地灾难事件导致数据全部丢失。
三是可靠的电力供应:配备足够容量的不间断电源(UPS),确保在停电时存储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一段时间,以便进行安全关机操作。同时,安装稳压器,防止电压波动对设备造成损害。
(2)软件层面防范策略
一是及时更新与打补丁: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存储管理软件等要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及时安装官方发布的安全补丁,修复已知漏洞。
二是安全配置优化:对软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安全配置,如设置强密码策略、限制用户权限、启用审计功能等。加强对数据库的访问控制,采用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相应数据。
三是数据加密:对存储在设备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即使数据存储设备被盗或数据被非法获取,攻击者也无法解读其中的内容。常用的加密算法有AES等。
(3)人员层面防范策略
一是安全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数据存储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政策、操作规程、常见风险及应对方法等。
二是严格的权限管理:建立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制度,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需求分配合理的权限,避免权限过大;定期对用户权限进行审查和清理,及时撤销不必要的权限。
三是背景调查:在招聘涉及数据存储管理的关键岗位人员时,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确保员工的品德和职业操守符合要求。
(三)终端层面
1.风险类型
(1)恶意软件感染
终端设备容易受到各种恶意软件的攻击,如病毒、木马、蠕虫等。这些恶意软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移动存储设备传播等途径进入终端系统,窃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如账号密码、银行卡号等,或者控制终端设备进行非法操作,如发送垃圾邮件、发动 DDoS 攻击等。例如,曾经肆虐的“熊猫烧香”病毒,通过感染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终端设备,造成了大量用户数据丢失和系统瘫痪,给众多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2)数据泄露风险
终端设备存储着大量用户的个人数据和企业的商业机密。由于设备丢失、被盗或者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这些数据可能会被泄露。例如,一些企业员工的笔记本电脑中存储着公司的核心业务数据,如果笔记本电脑丢失且没有采取加密等安全措施,数据就很容易被他人获取,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竞争劣势和经济损失。
(3)硬件老化与故障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终端设备的硬件会逐渐老化,出现性能下降、故障频发等问题。例如,手机的电池续航能力会逐渐减弱,影响正常使用;电脑的硬盘可能会出现坏道,导致数据丢失。硬件故障还可能引发系统崩溃,使正在进行的工作无法保存,给用户带来不便和损失。
(4)软件性能问题
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卡顿、死机等性能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软件本身存在漏洞、与终端设备的硬件不兼容,或者同时运行过多的软件导致系统资源耗尽。例如,一些大型游戏应用在配置较低的手机上运行时,经常会出现画面卡顿、闪退等现象,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2.解决措施
(1)安装安全软件
用户应在终端设备上安装可靠的安全软件,如正版的杀毒软件、防火墙等。这些安全软件可以实时监测和拦截恶意软件的入侵,保护设备和数据的安全。同时,要定期更新安全软件的病毒库,以确保其能够识别和防范最新的恶意软件。
(2)提高用户安全意识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教育用户不随意点击可疑链接、不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定期更改重要账号的密码,并设置强密码。此外,要提醒用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操作。
(3)数据加密
对终端设备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即使设备丢失或被盗,数据也不会轻易被窃取。目前,许多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提供了数据加密功能,例如,苹果公司的 iOS 操作系统支持对设备中的数据进行全磁盘加密。用户应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来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
(4)合理使用设备
用户应合理使用终端设备,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导致设备过热,影响硬件性能。同时,要定期清理设备中的垃圾文件和缓存数据,释放系统资源,提高设备的运行速度。例如,可以使用手机自带的清理工具或第三方清理软件进行清理。
(5)及时更新硬件和软件
及时更新终端设备的硬件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以修复已知的性能问题和安全漏洞。对于老化严重的硬件,应及时进行更换。在软件方面,要关注软件开发者发布的更新信息,及时更新应用程序,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功能。
三、结语
数据安全风险是当前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设备的不断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险的种类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安全风险、性能风险和兼容性风险等不仅给个人带来了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问题,也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威胁。
通过加强安全防护、优化性能管理、解决兼容性问题以及企业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使用终端层面的风险。个人、企业和社会各方都应高度重视数据风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数字化环境,让终端设备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健康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风险应对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形势。
参考来源
1.不可移动文物安全感知终端布设规范,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DB3302/T 1162—2024,2024.05.30
2.基于物联网的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万方数据
3.Museum‐Authorization of Digital Rights: A Sustainable and Traceable Cultural Relics Exhibition Mechanism,Sustainability,2021.02.14
4.浅谈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策略,陈清汶,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