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开展针对性性与生殖健康行为教育探索分析

作者

刘晋雯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卫生所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高校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性观念日益开放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殖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作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前的重要学习阶段,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其中生殖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学生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和行为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殖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策略

1高校开展针对性生殖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性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对青少年,尤其是学生进行的生殖健康教育往往很少,某些地区甚至是空白。伴随自媒体与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传播及应用,大学生的社交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社交广泛同时带来健康风险也相应增加。近些年来,各种与性相关传染病以及艾滋病出现在了大学校园甚至部分初高中,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高发群体,传播途径尤以男男同性恋为主。义务教育阶段生殖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大学生生理的成熟与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已经严重构成了健康风险,导致大学生没有健康的性与生殖知识,更没有形成正确性道德与性价值观,入学健康教育需要全面而系统性知识普及,以避免学生从网络或社交媒体等途径获取片面甚至不科学的错误引导。据报道,张艳对某市未婚高校女生生殖健康调查中有性行为的未婚高校女生,占42.27%,她们的生殖道感染率为21.62%,性病检出率为16%,非意愿性妊娠人工流产、引产率为 12.80%[1],这些负面的健康影响因素如果没有科学正面的引导与干预,将会为今后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健康隐患。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生殖健康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为未来婚姻家庭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目前健康干预以及生殖健康行为现状

2.1认知度偏低

通过对某高校2023-2024级大一新生入学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大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病艾滋病的预防以及避孕节育与安全性行为性知识的认知度偏低。仅有10.20%的学生了解正确紧急避孕的方法,80.75%的学生表示对避孕知识、安全性行为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这主要归因于传统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渠道的有限。许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未能接触到系统的性教育,导致在大学阶段对性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2.2客观需要相关知识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7.60%的同学认为应该通过专业课程方式系统学习生殖健康知识,对性传播疾病以及艾滋病等知识85.60%的同学认为需要相关知识,32.45%的同学需要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无论是实际工作中所见还是调查数据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客观需求。

2.3高校生殖健康教育意识不足

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师资,针对生殖健康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大多以讲座方式开展,教育时间有限,对学生没有长期有效的形成干预效果,缺乏形成持续良性引导并形成行为习惯。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师生对生殖健康教育存在误解或偏见,也影响了其有效实施。

3针对今后生殖健康教育的思考及可探索方式

3.1加强正规系统生殖健康教育

可以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涵盖生理知识、性传播疾病预防、性别平等、性侵害预防等方面。通过选修课强化生殖健康基础知识,树立性与生殖健康正确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增强对生殖健康的认知和意识,能有效甄别来自互联网、媒体等途径获得的碎片化、不良知识。

3.2培养行为养成习惯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主题讲座等方式,逐步改变师生对生殖健康教育的传统观念,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教育—引导—行为—习惯,在大学阶段完成系统全面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正确引导避免过早婚前性行为、无防护性行为、非意愿性行为以及认识并学会如何避免性传播疾病,树立健康性观念、性道德。通过大学生同伴教育影响带动身边人,弘扬正确婚恋观,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3.3建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支持系统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解决他们在生殖健康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性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应对一些社会问题,如性骚扰、性侵犯等, 通过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自我保护技巧,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受到不法侵害。同时建立有效的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形式,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3.4加强家校联动

大学生同居及婚前性行为发生率的升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不能回避的问题[2],家庭和学校也应该给予大学生充分的支持和关注,消除家长和孩子羞于谈性的错误认知,通过学校—家庭—学生建立畅通沟通,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无歧视的性教育交流,避免由婚前性行为引发的相关身体和心理疾病,由于害怕家长责备而不敢正视交流,引发对自身健康伤害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通过积极的家校联动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结束语

高校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家校合作和媒体责任担当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教育手段,我们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预防性疾病,培养积极态度,并应对社会问题。

高校开展针对性生殖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挑战,高校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实用、贴心的生殖健康教育服务。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殖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健康、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艳.某市 3196名未婚高校女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9-110

[2]李晓妹,刘松,李向云.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及教育模式[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11(6):4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