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洪璐 宋秋月

新乡市新区小学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这一教学模式跳出了单纯知识传授的局限,将重心倾向于学生在实际情境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将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评价方式巧妙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深度挖掘所学知识。这种方式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形成更全面的素养。下面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浅谈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 依托课标理念,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它既能帮助教师明晰教与评的范畴,明确学生应达的学习程度,又能为学生提供方向指引,保证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进而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教学前,教师需依据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其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特色,精准定位语文要素,结合学情,设计出清晰、明确且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以此保障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最终达成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的教学目的,推动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司马光》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是在二年级不出声、不指读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意在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效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重点应放在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不能拔高要求。

笔者将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内容结合,拟定了如下短期性学习目标:第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司马光》。能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第二,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与现代文的差异,掌握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几种常见方法。

此外,要实现教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不能忽视人文主题。本单元人文主题为“美好品质”。将《司马光》编入教材,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借助文中司马光砸瓮救友之举,传递出在危急时保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引导学生明白在困境中积极思考、果断行动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助力其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因此,笔者又依据课文蕴含的人文价值,拟订了:理解人物形象,领悟品质内涵,践行传承美好品质的长期性育人目标。

学生对历史故事《司马光》较为熟悉,能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在性格和行为动机,更好地理解司马光行为背后所蕴藏的品格,并从中获得启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长期性目标。

二、 基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

落实学习目标和语文素养,精心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关键。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开展教学时,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紧密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及评价目标,将教学活动划分为多个板块,进行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教学《司马光》时,可将“击瓮”作为主线,用“表演”作支架,开展读“文”、析“事”、悟“人”的教学活动。结合学习目标、学生的预习情况,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精心设计活动,实现教学板块、学习活动及课堂评价的一一对应。具体设计如下:

一是读通读顺,明晰故事:这一板块对应短期学习目标其一,是对预习情况的反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方式,了解学生读文的情况。着重指导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等。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组词法理解字词含义,同桌之间互述故事大意,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评价,确保学生能初步读懂故事。

二是演绎情节,体会情境:此板块意在达成短期学习目标之二,紧扣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理解人物形象。导入新课后,教师先进行正确、规范的范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方法。随后带领学生朗读,在实践中体会。启发学生思考在朗读中的发现,引导其找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再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众人和司马光行为、神态的字词,如“弃去”“持”“击”等,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情感。接着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分组表演“众弃去,光击瓮”的情节,表演前让学生充分讨论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等细节,表演过程中教师依据评价标准观察,从动作表现、神态展现、团队协作、创意与表现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体会当时的紧张氛围和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聪明机智。

三是感悟品质,拓展延伸:此板块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行为的可贵之处,以及与其他孩子的对比,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果断的品质,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拓展阅读《宋史·司马光传》 中关于司马光的其他事迹片段,指导阅读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事迹体现了司马光怎样的品质,与课文中的形象是否相符。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司马光的认识,更好地实现长期性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物品质的分析和感悟能力,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视野。

三、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进行多元化评价

课堂上,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效、方法及思维等进行评价。合适的评价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设计多元评价,注重教学与评价整合,完善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有效性。

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依据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讲述故事这一环节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引导:“能感受到你读得专注,声音洪亮,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比较完整。若能把握人物的品质,就更加出色了。”要达成“教学评一致”,教师的评价就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引导其纠正,还要立足文本,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表演评价任务“众弃去,光击瓮”。借表演考查学生能否在对比中体会司马光的沉着与机智。“既然是‘众弃去,光击瓮’,一定要突出紧张危急和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众弃去’时,要表现出孩子们的惊慌失措,可以适当添加呼喊声、拉扯动作等细节。司马光则要通过坚定的眼神、迅速有力的动作展现其果敢。要是根据老师的旁白,配上精准的表情和动作,一定更加出彩!”学生表演时,教师要敏锐、准确地抓住评价的时机,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众人的“弃去”是慌乱的本能,而司马光的“击瓮”是冷静思考后的行动。教师要灵活应变,多用鼓励性话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多元且有效的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与预期表现的距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进,接着通过追问来深化:“在这紧张的情境中,从司马光和其他孩子的表现对比里,你们能学到什么?”凭借这样的评价,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进而达成教、学、评的统一。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似灯塔引航,保学之舟不偏;评如罗盘校准,促学之路无差。因此,教师要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成果,立项编号:JCJYC240207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