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

作者

牛红岩

饶阳县教师发展中心 0539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生活化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基于初中生物教材,通过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深入探讨了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旨在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成效分析

引言: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然而,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培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提出,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局限,通过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以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探讨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应用及其成效。

一、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与意识层面

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认知较为模糊,未能真正理解其内涵与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依旧秉持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将生物学科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讲解 “遗传与变异” 知识点时,仅停留在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公式推导与理论讲解上,没有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亲子间外貌特征的遗传现象、植物的变异实例等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对抽象的遗传变异概念理解困难,无法体会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与重要意义,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教材资源挖掘不足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虽编排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和实验,但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在价值。例如在学习 “人体的营养” 章节时,教材中列举了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合理膳食的搭配建议,然而部分教师只是简单讲解知识点,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饮食情况进行分析,也未组织学生开展营养食谱设计等实践活动,使得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三)课外资源开发匮乏

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如社区的动植物资源、家庭中的生物现象、本地的生态环境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利用这些课外资源。比如在讲解 “生物的多样性” 时,教师没有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公园,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也未鼓励学生记录家中饲养的宠物或种植的花卉的生长变化,导致学生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直观感受,难以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紧密联系。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核心所在。在初中生物教材中,诸多内容都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细胞”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细胞的影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通过简单的制片和显微镜观察,学生们能亲眼看到细胞的形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食物与细胞的关系,比如水果中的果肉细胞、蔬菜叶肉细胞等。学生们在品尝水果、蔬菜时,联想到其中一个个微小的细胞,会意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原来抽象的细胞知识就隐藏在他们每天接触的食物、自身的身体之中。通过这样的实例观察和讨论,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细胞的概念和结构,还能深刻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实践是生物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力彰显。在冀教版教材里,有大量内容都适合开展生活化实践。就拿“发酵现象”来说,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利用家中常见的食材,例如面粉、酵母等,开展发酵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亲手操作,能清晰地看到面粉在酵母的作用下慢慢发酵,产生气体,让面团逐渐膨胀起来,这种直观的变化会让他们充满成就感。而且,学生还能尝试改变不同的发酵条件,像温度、湿度等,仔细观察这些因素对发酵进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将生物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们不仅会被生物学的奇妙现象所吸引,从而激发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还能在实践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和实验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丰富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在讲解“遗传与变异”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有趣的遗传现象和案例,如家族遗传病、双胞胎的差异等。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生动的案例,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抽象概念。同时,这些案例也能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生物学知识。

(四)建立“问题驱动-体验建构”课堂模式

“问题驱动-体验建构”课堂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来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呼吸作用”一节,可以以视频展示生活问题:“运动后气喘吁吁”“地窖事故新闻”。进行导入,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地窖里为什么会缺氧?”,接下来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原理归纳,最后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以小组问单位为“家庭蔬菜保鲜”设计方案,如“为什么蔬菜要装袋冷藏?”“如何避免土豆发芽消耗营养?”,并说明涉及的呼吸作用原理。通过“问题驱动-体验建构”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2。

三、生活化教学的成效分析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成效显著。传统的生物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然而,通过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们开始发现生物学其实是一门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章节时,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生态环境。学生们亲自去探寻不同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分析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策略还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生活化实验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宝贵机会。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时,教师指导学生亲手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学生们需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当植物出现病虫害时,学生们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学生们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分类”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沟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生物分类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们需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生活化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生活化教学策略对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深远意义

(一)推动教学理念的转变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使初中生物教学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探索生物学知识。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生活化教学策略为初中生物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等方法外,还可以结合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生物学知识。例如,开展“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调查方法,对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调查和分析。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助力课程资源的开发

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问题,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家长、社区等合作,共同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学习生物学知识。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初中生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实效。

(四)促进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学习

生物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跨学科学习。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涉及地理学科中的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在讲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时,可以联系数学学科中的概率统计知识来分析遗传规律。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深远的意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实践探索中的反思与改进

在实践探索生活化教学策略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部分教师因经验和资源有限,难以充分发挥该策略优势。一些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深入,在课堂上难以有效融入生活元素,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同时,部分学生参与生活化实验活动时,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不足。操作过程中,他们表现生疏,甚至因缺乏安全意识可能引发小意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改进建议。一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认识与实施能力,让其更熟练地运用该策略丰富课堂内容。二是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学校应提供更多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为生活化教学提供物质保障,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开展实验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指导,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提升学习效果。

六、未来展望与持续探索方向

在未来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持续探索的方向。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将更多前沿技术融入生活化教学。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逼真的生活化生物学习场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细胞内部、生态系统之中,更直观地感受生物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应不断拓展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范围。除了现有的网络资源和日常生活实例,还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前沿性的教学资源,使生物教学更贴近社会实际。此外,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生活化学习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价值。我们坚信,持续深化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必将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

结束语:历经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优势尽显无遗。它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让课堂充满活力;又似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理论与实践,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像一位无声的引路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展望未来教学之路,我们定当坚定不移地深化这一策略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探索创新,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添砖加瓦、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备注: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202063)

参考文献:

赵瀛龙.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分析[J].新课程, 2020(27).

贾晓霞.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16):94-96.

居美虹.对话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22.

付娜.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2(5):143-144.

张晓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爱人, 2022(13):0253-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