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

杨泽民

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沧州 062350

摘要:铁路运输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交通方式,其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随着铁路网络不断复杂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与完善面临着愈发严峻挑战。本文以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脆弱性为研究核心,从定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情景模拟法四个角度构建脆弱性评价方法体系,以评价结果为基础,从完善机制建设、升级技术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出体系优化建议,重点关注法律法规完善、智能化平台构建、区域联动机制设计,为铁路应急救援体系科学评估提供系统化方法论支持。

关键词: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脆弱性评价方法

引言:随着铁路运输网络快速扩张,铁路交通事故潜在风险显著增加,尤其在面对突发事故时,现有应急救援体系脆弱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关键问题。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脆弱性进行科学评价,识别体系中薄弱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应急响应能力。构建系统化评价方法,为其他领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脆弱性评价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数据驱动,精确评估

定量分析法是以大规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学模型对应急救援体系脆弱性进行量化评估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事故发生频率、救援响应时间、资源投入比例等相关数据集,基于指标体系构建,揭示应急救援体系在不同维度上脆弱性特征。该方法优势在于其精确性强、结果直观,为决策者提供具有量化支持参考依据,基于真实数据分析可有效反映体系实际运行情况[1]。

(二)层次分析法——分层解构,系统诊断

根据层次分析法把复杂应急救援体系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逐步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从而对体系脆弱性进行系统诊断。其原理基于专家判断与矩阵运算,对各层次元素进行成对比较,确定权重分配,并综合计算出最终脆弱性评价结果。该方法优势在于较好处理复杂系统多层次、多因素问题,便于直观理解,使得模型根据具体研究需要进行调整。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建模,多维权衡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评价方法,适用于解决应急救援体系中存在多维度、多指标问题,其原理是模糊隶属度函数,把系统中模糊性、不确定性量化为可操作数据,结合权重分析以及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评价值。该方法优势在于有效处理复杂体系中信息不确定性,尤其在数据不完整或难以精确量化情况下表现出较强适应性,能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之间关联性,实现多维度权衡。

(四)情景模拟法——虚拟演练,揭示薄弱环节

情景模拟法构建虚拟情境,对应急救援体系在特定事故场景中运行情况进行模拟与评估,其原理是基于历史数据、理论假设或专家知识,设计事故情景及其发展路径,模拟救援资源调配、应急响应速度,以识别体系关键脆弱点[2]。该方法优势在于动态呈现应急救援体系在不同场景下真实表现,为优化决策提供直观依据,模拟过程能帮助发现传统评价方法难以揭示薄弱环节。

二、基于脆弱性评价的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优化建议

(一)完善机制建设,强化体系韧性

1.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救援职责

制定覆盖铁路事故预防、应急响应、事后处理法律法规,明确铁路运营单位、政府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及社会力量具体职责,在法律层面规定各主体响应时间要求、救援资源调配权限以及信息发布标准。针对列车脱轨、隧道坍塌、危险品泄漏等不同类型铁路事故,制定专项救援技术规范操作指南,为救援现场提供法律依据。

2.优化协作机制,加强多部门联动

铁路交通事故救援体系需要各部门高效协作,实现资源整合。搭建多部门协作平台,建立涵盖铁路运营单位、应急管理部门、消防、医疗、公安、交通管理等多方参与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工作体系,统一指挥中心协调调度各部门救援资源,保障指令高效传递。 制定事故信息共享协议,建立事故信息快速传递机制,明确信息传递路径。利用专门事故报告系统,实现从事故发生到多部门知悉无缝对接。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模拟多部门协同处置重大铁路事故场景,基于实战化演练发现联动机制中薄弱环节,并针对性优化演练方案。

(二)升级技术支持,提升智能化水平

1.构建智能监控平台,实时预警风险

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控平台,在铁路沿线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轨道稳定性、列车运行状态、环境条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事故预测模型,对列车超速、设备老化、地质灾害等风险进行实时分析,提前发出预警信号。根据轨道状态连续监测,预测出现裂缝或下沉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搭建一体化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整合监控数据、预警信息、救援资源,实现多层级、多部门统一信息共享,提升事故预警应急响应效率。

2.引入数据分析工具,优化救援决策

开发基于大数据救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综合考虑事故类型、救援物资需求、交通条件,为救援决策提供最优调度方案。根据历史事故数据分析不同事故类型资源需求特点,动态调整物资配置方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现场监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预测事故发展趋势,为救援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三)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区域化布局

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保障救援需求

根据铁路网分布及事故风险等级,在沿线合理布局物资储备库,在高风险地段每隔100公里建立小型储备库,中心城市周边设置大型储备中心。 储备库内物资按事故类型分类储备,涵盖工程设备、医疗物资、通信工具。引入现代化仓储管理技术,使用射频识别标签追踪物资库存,实现动态智能化调度。

2.完善区域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覆盖铁路沿线区域救援资源共享网络,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时更新物资储备、救援设备、专业队伍分布情况。当某区域发生重大事故时,可迅速调用邻近区域备用资源。定期开展跨区域联合救援演练,模拟不同场景下资源调用方式,模拟长距离运输物资或大规模人员支援协调流程,以发现问题并优化资源共享机制。

结论: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脆弱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把评价方法与体系优化有机结合,显著改善铁路事故应急救援效率。未来,应进一步结合新兴技术完善脆弱性评价方法,加强实地案例验证以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与可操作性。需构建动态化、智能化应急救援体系,以适应铁路交通事故救援需求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唐力,刘清芳,苏毅,等.铁路应急救援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42(09):91-98.

[2]马齐飞扬,赵庶旭.改进TOPSIS在铁路应急救援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01):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