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AI跨学科教育策略探析

作者

解莉

宜昌市伍家岗区东艳路小学 443000

摘要:项目化学习(PBL)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合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本研究以一年级部编版(2024新版)语文教材为例,探讨AI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化学习设计框架与实施策略。通过构建“AI+语文”跨学科项目模型,分析其在识字教学、阅读素养培养中的具体应用,提出技术赋能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人工智能;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合AI技术与项目化学习(PBL)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教育实践出发,深入分析AI技术支持的项目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多重价值,以期为智能时代的语文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范式。

一、智能技术赋能下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教育价值

项目化学习与AI技术的结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跨学科整合的有效路径。在传统教学中,语文知识往往以孤立的方式呈现,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而基于AI的跨学科项目设计,能够将语文学习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例如,在识字教学中融入科学观察,或在课文理解中结合艺术表达,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更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认知。这种融合式学习符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使语文教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AI跨学科教育策略

(一)构建AI技术支持的真实情境项目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实情境的创设是项目化学习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必要性来看,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单向传授,难以实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结。而AI技术的介入,能够突破教室的物理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具象内容。从重要性角度分析,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AI技术可以智能识别学生的生活经验水平,自动调整情境复杂度,确保项目任务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AI虚拟场景生成器创设四季变换的沉浸式环境。学生佩戴VR眼镜“走进”不同季节的田野,观察动态变化的自然景象。当系统显示“春天”场景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场景中隐藏的生字卡片(如“春”“雨”),学生用手势抓取卡片后,AI语音系统即时朗读字音并显示笔顺动画。在“秋天”场景中,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落叶图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匹配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如“落叶”“丰收”)。教师提问:“你们在秋天的场景里还发现了什么?”学生A回答:“有金黄的稻穗!”教师随即拓展“稻”字的学习,AI同步生成稻田的实景图片辅助理解。整个项目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识字教学融入季节认知的真实体验中。

(二)开发智能化的跨学科知识整合系统

跨学科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人工智能在知识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理论层面看,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天然条件。AI技术能够通过知识图谱、语义分析等技术,自动识别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跨学科元素,并建立系统的知识关联网络。从必要性角度分析,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跨学科备课,而智能系统可以快速完成学科知识的识别与匹配。就重要性而言,这种智能化的知识整合不仅能够减轻教师负担,更能确保跨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AI系统可以自动分析课文内容,智能推荐相关的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为项目化学习提供多学科支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书包》单元时,教师可以启动AI跨学科智能系统。系统自动分析课文内容后,推送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文具数量统计)、美术学科(书包设计简笔画)和劳动教育(整理收纳技巧)。在“认识文具”环节,AI生成交互式分类游戏:学生语音描述“铅笔盒里的物品”,系统实时归类并显示对应的汉字(如“尺”“笔”)。当学习“书包”二字时,AI调取科学学科资源,展示不同材质书包的显微结构动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书包要用结实的布料?”学生观察AI提供的纤维结构图后,自然理解“耐用”的含义。课后,AI系统自动生成包含语文生字、数学统计表和美术设计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报告。

(三)建立数据驱动的个性化评价机制

项目化学习强调过程性评价,而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现对每个学生学习行为的精准追踪和智能诊断。从理论基础上看,多元智能理论和新课标都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AI技术为实现个性化评价提供了可能。从必要性来说,传统纸笔测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获得的核心素养发展。就重要性而言,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一年级语文项目化学习中,AI系统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识字、朗读、表达等行为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诊断报告,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例如在一年级口语交际《我说你做》项目中,教师可以使用AI语音分析系统。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指令游戏时,系统实时记录发音准确性(如平翘舌音)、句子完整度(是否使用“请”“谢谢”)和合作表现。学生A说:“把红色积木放在上面”,AI立即用绿色波浪线标注“s”发音偏差,并播放标准读音对比。教师根据系统生成的个性化雷达图,发现某学生指令表述完整但音量不足,便设计“传声筒”游戏专项训练。在项目总结环节,AI将每个学生的进步轨迹可视化呈现:学生A的语音清晰度从断续波形变为平稳曲线,学生A的句式结构从单词发展到完整句子。教师利用这些数据组织分层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的难度级别展示成果。

结束语:

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I与项目化学习的融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本研究从核心素养融合、学习主动性提升及教学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探讨了AI赋能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教育价值。实践表明,技术支持的跨学科项目设计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AI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仍需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在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和教师智能素养提升方面。本研究为智能时代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钱亚苏.跨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25,(15):54-56.

[2]董春风.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5,(10):36-39.

[3]黄海燕.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AI跨学科教育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