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作者

阿娜古丽·阿卜杜外力

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第五小学,844500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教学抽象化、学生参与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其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校家社协同为支撑,推动课程与学生真实生活深度融合,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具体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最终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1 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困境

第一,教学内容抽象难解,与学生生活体验脱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概念如“法治精神”“公民责任”等对于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过于抽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教材中的案例多从成人视角出发,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认知距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他们真正理解和认同教材所传达的价值观。第二,价值观传递单向灌输,缺乏学生主体参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互动较为形式化,师生对话多停留在答案考证层面,学生参与度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小组讨论也多受教材预设立场影响,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这种单向灌输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使道德教育沦为知识灌输,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三,知行分离,道德认知未转化为行为习惯。学生在考试时能准确阐述道德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落实。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的道德知识未能融入日常行为决策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道德行为养成缺少持续性训练,导致学生知行不一。

2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1 革新教学观念

教学质量的提升往往伴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应革新教学观念,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以改善小学生的课堂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仔细观察每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指导,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讲解“我们的社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社区生活,了解其关注的社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2.2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单一的理论陈述,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唤醒学生的现实感与行动意愿。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不成熟,而知识只有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被看见、被思考、被认同。教学若止步于文字之间,那些关于“权利”“法治”的话语便只能是空洞的训诫。只有构建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课堂才会因“生活”而生动,因“参与”而鲜活。

2.3 开展微型社会协商实验,培养权责意识

班级作为学生道德生活的首要场域,具备建构微型社会实验的天然条件。教师可结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理念,通过全程参与式社会协商实验,实施班级公约全员协商制、角色轮换制和班级议事会机制,并设立申诉渠道,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权责意识和公民素养。

2.4 实践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比如教学“我们的班级”系列主题,任课老师可和班主任协商,让学生分组设计班徽、制定班级规则,最终交由全班同学投票确定。教学“我们的校园”系列主题时,可开展“美化校园行动”,让学生自主组队现场调研、分析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开展课余生活大调查,看看哪种课余生活最多,哪种课余生活最健康。校外实践活动的范围更广。进行“做聪明的消费者”单元学习时,布置一次讨价还价实践任务,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掌握买东西的学问,同时也可组织一场有关消费的讨论和辩论。教学“公共场所”单元时,可以开展“社区文明观察员”活动,让学生分组记录不文明行为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还可联合科学课开展“垃圾分类研究”,从环保技术延伸至“公民义务”探讨,在学校发起垃圾分类倡议。

2.5 设计生活化作业,延伸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主要途径,但小学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很少布置道德小学与法治课后作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也不利于小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因此,教师要设计生活化作业,小学鼓励学生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小学进一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内化理论小学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强化生活化教学小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渗透力度,使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结语

综上,结合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局限,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促进学生从认知到行为的整体成长,引导其主动构建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生活化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嘎藏草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家长 ,2023(34):74-76.

[2] 吴婉明. 依托绘本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21):90-92.

[3] 孟凡锋 , 杜晓露 .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阻力及消除措施 [J]. 名师在线 ,2023(2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