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朱丹花
琼海市嘉积镇第一小学 5714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教学存在不足,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逻辑推理元素挖掘不足,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此,本文通过设计数学游戏、实验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逻辑推理方法;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在知识讲解中渗透归纳、类比、演绎等推理思想。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又能切实提升其逻辑推理水平,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和综合素养发展筑牢根基。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活动;生活情境;能力培养
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在小学阶段,其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程,对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探索规律意义重大。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培育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基。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在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部分教师虽有培养意识,却因对能力内涵和培养方法理解不深,导致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推理引导,方式缺乏趣味与启发。因此,深入探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一、剖析小学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现存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逻辑推理实践场景缺失
小学数学中段教材虽蕴含丰富知识,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现象普遍。在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教学中,教师多聚焦于钟表认读、时间换算的理论讲解,却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运动会跑步计时、烹饪时长安排等场景,思考时间计算的逻辑。学生无法将抽象的时间单位换算规则,与生活中合理规划时间的需求建立联系,难以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逻辑推理解决时间分配问题。又如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讲解小数比较大小时,常局限于数字大小比较的练习,未结合超市商品价格对比、身高体重测量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逻辑,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记忆比较方法,无法形成运用小数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知识讲解浮于表面,逻辑推理元素挖掘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知识中逻辑推理元素挖掘不够深入。以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教学时教师常让学生背诵大月、小月天数及平年闰年判断方法,如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却未引导学生思考历法制定逻辑。学生面对 “连续两个月共 62 天,可能是哪两个月” 这类问题时,因不理解月份天数设定的依据,难以通过推理得出答案。又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讲解 “12×3” 时,教师多直接演示竖式算法,未引导学生探究乘法运算中数位相乘、进位的逻辑原理,导致学生只能机械重复计算步骤,无法真正掌握运算背后的推理逻辑。
(三)能力培养缺乏系统,逻辑推理训练难以落实
在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在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时,教师多关注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而未将角的分类、角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推理训练链条,学生无法通过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推理出不同类型角的特征。又如三年级上册《四边形》,教师若直接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不引导学生通过量边、测角,对比分析归纳图形特点,学生在判断 “邻边相等的长方形是什么图形” 时,就无法运用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将图形知识串联,无法构建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体系,阻碍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二、探索小学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多元路径
(一)设计趣味实践活动,基于操作探索发展推理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索中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设计趣味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帮助其在具象化的操作过程中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在三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 —— 集合” 教学中,教师可组织 “运动会项目报名” 模拟活动。准备代表不同运动项目的卡片,让学生分别扮演报名参赛的同学。当出现有同学同时报名多个项目的情况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圈来表示不同的集合,通过直观的操作,清晰呈现集合间的交集与并集关系。学生在整理、分类卡片的过程中,自主归纳出集合元素的归属逻辑,实现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念的归纳推理,有效理解集合的本质特征。
(二)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依托问题解决激活推理思维
情境认知理论表明,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更具意义和价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逻辑性。在三年级下册 “面积” 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创设 “教室地面装修” 的情境。给出教室的长、宽尺寸,以及不同规格地砖的价格和面积,让学生计算不同装修方案所需地砖的数量和费用,并比较哪种方案更经济实惠。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分析面积公式的应用,结合价格因素进行综合运算和推理,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对比和优化,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路,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的有机融合,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挖掘知识推理内涵,贯穿教学过程渗透推理方法
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推理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这些内涵,将逻辑推理方法的渗透贯穿于知识讲解的始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在四年级下册 “运算律” 单元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给出 “(25 + 15)×4” 和 “25×4 + 15×4” 两组算式,让学生分别计算结果并观察等式关系。随后,引导学生列举多个类似的算式进行验证,通过大量的实例,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将归纳得出的规律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实现从归纳到演绎的完整推理过程。在这一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逻辑推理思维框架,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需以多元路径为依托,将趣味活动、生活情境与知识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应立足课堂实践,持续探索优化策略,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中,逐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为其数学素养发展与思维成长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杨晓飞.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3):68-70.
[2]苏灼娟.例谈小学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