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学艳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中学 653204

摘要:初中音乐教学肩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实践过程中,可从多方面着手实现文化融入。立足音乐教学特质,深入剖析文化与音乐课程内在联系,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形式推动文化融入课堂;借助智能媒体技术,发挥其交互性与可视化优势,搭建多维文化认知平台,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构建多维文化解读体系,从历史、艺术、情感等多维度挖掘音乐作品文化内涵。这些策略相互配合,能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文化认同感,让音乐教学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音乐;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策略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初中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阵地。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音乐教学,能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音乐教学特质,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需立足音乐学科特质,精准把握教学要求,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课程的深度融合路径,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唤醒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师要深入剖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音乐课程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理解音乐作品。

例如,在教学《鸿雁》相关内容时,这首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呈现,更承载着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歌曲旋律与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的关联,分析歌词中“鸿雁,北归还”等语句蕴含的游牧民族对自然、对故乡的情感寄托,使学生明白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赋予音乐灵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透过音符,深入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的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针对《鸿雁》的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播放蒙古族草原风光、传统歌舞视频,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创作的文化背景。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收集蒙古族音乐文化资料,分享交流对《鸿雁》的理解。在演唱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长调“诺古拉”(波折音)等演唱技巧,体会传统音乐技法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引入马头琴演奏的《鸿雁》版本,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乐器演绎同一作品的差异,感受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借助智能媒体技术,打造传统文化沉浸课堂​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媒体技术,为初中音乐教学注入全新活力。教师可充分发挥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与可视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音乐课堂,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视听交融中感受音乐魅力,理解文化内涵。教师应依托智能媒体技术,为学生搭建多维度的文化认知平台。

例如,在学习《七子之歌——澳门》时,可通过线上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穿越”回澳门回归前夕的历史场景,观看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妈阁庙的实景影像,结合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现澳门从被侵占到回归祖国怀抱的沧桑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同时,利用3D音频技术,让学生清晰分辨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旋律层次与童声合唱的纯净音色,感受音乐与历史情感的交融。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白板,展示《七子之歌——澳门》的乐谱动态演示,标注歌曲中反复出现的“母亲!母亲!”等歌词的情感重音,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分析与情感共鸣探讨。播放不同版本的《七子之歌——澳门》演绎视频,包括交响乐团演奏版、童声合唱版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版本的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差异。此外,借助音乐教学APP,设置“歌词创编挑战”,鼓励学生结合澳门特色文化元素,如葡式蛋挞、土生葡人文化等,改编歌词并录制演唱片段,通过班级线上平台分享展示,在创作实践中深化对澳门文化与家国情怀的理解,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认同感。

三、构建多维文化解读体系,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效能​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构建多维文化解读体系是提升教学效能的关键路径。以传统音乐文化为纽带,深度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基因,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艺术、情感等多维度感受音乐魅力,培育审美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

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全方位展现这部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历史维度切入,利用图文资料与动画短片,讲述梁祝传说的起源与流变,展现其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结合越剧等戏曲艺术中梁祝故事的演绎形式,对比分析音乐与戏曲在叙事手法、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再从艺术维度深入,借助音乐分析软件拆分《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重点解析“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核心乐章,引导学生聆听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对话,感受旋律中江南音乐的婉转细腻与戏剧冲突的张力。同时,展示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的版本,组织学生对比不同乐器对同一主题的诠释差异,体会传统乐器的独特表现力。最后,注重实践与创作环节的设计。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梁祝故事创作歌词或舞蹈动作,将音乐学习与文学、舞蹈艺术融合;鼓励学生尝试用陶笛、尤克里里等简易乐器改编片段,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音乐元素的理解与运用。通过这种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能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与文化认同感,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效能的全面深化。

四、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立足教学特质创新融合路径、借助智能媒体技术打造沉浸课堂以及构建多维文化解读体系等策略,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策略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音乐素养与文化认同感。这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涵,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实现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石坤鹏.初中音乐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探索[J].好家长,2024(83):55.

[2]郑晓泓.传承传统文化,探寻音乐教学新途径[J].教师博览,2024(47):37.